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业界动态 > 京沪液晶产业链之争 京东方上广电打平手

京沪液晶产业链之争 京东方上广电打平手

——
作者:IT时代周刊 时间:2006-06-25 来源:新浪科技 收藏
  
  先是高调宣布抢得美国康宁,再是携日本电气硝子反击,这场京沪打造的竞争看似热闹,但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能体会 

  再次打成平手,竞争的天平又重新回归原位。 
 
  5月27日,集团旗下的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正式宣布,牵手日本电气硝子在沪合资建设用玻璃基板生产线。公司建成后,上广电将具有向自身和其他面板生产企业提供配套相关产品的能力。玻璃基板是制造液晶面板的最主要原材料,占所有原料成本的70%。对于液晶面板生产企业而言,谁在玻璃基板生产上拥有主动权,谁就在市场上有更大的话语权。

  根据上广电透露的数据,上广电与电气硝子的合资公司总投资4550万美元,其中,电气硝子持65%股份;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持20%股份;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住友商事(中国)有限公司分别持12.5%和2.5%股份。

  一个月前,上广电刚从康宁同类生产线的3年争夺战中败给。此次和电气硝子的合作成功让自己长舒了一口气。然而,谁也无法预测上广电与京东方间的平衡还能维持多久,因为,双方的角力伴随着战局的深入和市场的发展,开始掺杂进越来越多的不同利益,混淆了重量级别的多方博弈。参与的各方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最终的赢家。

  世事难料。在全球三大玻璃基板企业中,把控着世界6成市场的康宁最早、也是唯一明确表示要在中国内地建设生产线的上游厂商。由于它的落户能给产业带来群聚效应,一切因素使康宁的选址理所应当成为引发中国液晶变局的重要分水岭。然而,就当康宁宣布建厂北京之后的一个月,从未表示近期将进驻中国内地的全球第三大玻璃基板厂商——日本电气硝子意外入局。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中国液晶格局从清晰再度陷入迷离。两大上游厂商的介入,让京沪间的液晶产业竞争充满变数。

  “独”、“合”资之争 上广电与康宁失之交臂

  在与日本电气硝子签订合作协议的当天,上广电集团总裁顾培柱的声明颇有含意,“上广电并不拒绝其他外方配套厂采用独资方式来上海落户。”

  独资形式建厂一直是康宁在华开展业务所坚持的运作模式。“由于考虑到知识产权等综合因素,我们坚持采用独资的方式建设玻璃基板生产线。”康宁中国公司公关总监卢荣告诉《IT时代周刊》。

  如今,尽管上广电对上游厂商采取独资形式来沪建厂表示出欢迎,但是在一个多月前,上广电与康宁的失之交臂,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者在合资与独资问题上存在分歧。

  上海方面希望以合资的方式,更有效地把握上游资源,而康宁在美国本土以外,也曾经有与韩国三星合资建设玻璃基板生产线的先例。这种邀请客户共同投资建厂的方式颇受美国权威咨询机构的嘉许,他们认为这降低了客户虚报需求降低价格的做法,也保证了供应。虽然这种合资方式收效不错,但是卢荣出具的康宁官方观点显示,“与三星的合作,是康宁开展业务的一个特例。由于三星的规模优势和在业界的地位,让康宁放弃了一贯采取的独资形式。就目前中国内地的情况来看,康宁不会打破以往惯例。”

  自始至终,康宁在全球玻璃基板市场的领先地位,使它在与国内的两大液晶面板企业的对话中保持了惯有的强势。在他们眼中,中国内地液晶面板企业的实力与三星相去甚远。相反,中国两家企业都无法拒绝康宁的产业号召力。

  为企业能够尽早步入良性发展轨迹,在这场不平等的对话中,上广电和京东方都曾竭尽所能满足其要求。这导致京东方与上广电的争夺逐年升级,优惠条件越开越大。比如,京东方和上广电的月产能分别为6.2万片和5万片,为了取悦康宁,都承诺追加大量投资上马新生产线,把月产能提升到9万片。甚至两地政府也开出优惠条件助力本地企业,其中北京市政府在2006年初牵头组织7家银行向京东方联合贷款61亿元,而上海也同期表示引资40亿美元用于7代液晶屏生产线的建设。

  在中方企业不惜血本的竞争面前,康宁长久表现出来的举棋不定几度令上广电不满。去年,时任上广电总裁助理的陶钧就认为,美国人有可能会为他们的犹豫不决而错失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

  据上广电NEC(上广电集团旗下的五代线液晶面板生产厂)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上广电与康宁最初就建厂进行沟通时,集团就已经与另外两家玻璃基板厂——日本旭硝子和日本电气硝子进行接洽。而在公布了与上广电的联姻之后,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社长井筒雄三证实了这种说法,他透露早在2005年3月,顾培柱就曾经访问过电气硝子并希望双方能够合作。

  显然,上广电并不希望将所有赌注都押在康宁身上,两手准备能够为自身赢得更多的主动权。日本电气硝子是上广电长期的玻璃基板供应商,这样的关系令双方有了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正因为上广电早已为自己选择了后路,上海方面为康宁提供的优惠政策相比北京有所保留。

  据卢荣透露,在选址过程中,康宁对上广电与电气硝子的接触十分了解,也知道双方一直在就合作进行接触洽谈,但康宁没有打乱决策的脚步。终于在 4月24日,待价而沽的康宁最终选址北京。业界一方面认为是京东方握有液晶技术专利权,相比上广电(与日本NEC合资,技术为日本企业掌握)更具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又认为此举将加速上广电与电气硝子的合作步伐。后来事实证明果真如此。

  用电气硝子反击康宁

  在业界看来,上广电此举更像是对康宁选址北京的反戈一击。然而,上广电NEC的蒋先生反映了上广电内部的真实想法,“凭借长三角地区突出的硬件优势,康宁迟早会来这里投资建厂。北京周边没有整机企业,真正的整机企业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里的环境优势、产业配套优势、物流优势都是北京不具备的……我们不拒绝康宁以独资形式来沪设厂。作为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周边有更多的上游企业合作,是件好事。” 

  凭借行业内技术和市场的绝对领先优势,康宁进入新兴市场所采取的高产量低成本策略,使每一家急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的国内液晶面板企业无从抵挡。即便是握有合资工厂底牌的上广电也不例外。但是,希望凭借地缘优势吸引康宁入沪建厂进而开展合作,恐怕只能是上广电的一厢情愿。“康宁会继续与京东方和上广电的面板厂商合作,但是康宁具备足够的实力,可以保证产品的成本不会因中国内地工厂的地点设置有所改变。”卢荣委婉表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上广电与日本电气硝子的携手,标注着上广电进军液晶产业上游的开始。选择与电气硝子合资建厂,上广电将不可避免地将康宁这艘大船推得更远。

  京沪竞争 始终被动

  从中国液晶产业全局来看,两大玻璃基板企业落户对推动产业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觊觎中国内地市场的玻璃基板厂商们,不会贸然出击,而是等待合理时机,寻求利益最大化。

  “包括康宁、电气硝子和旭硝子(全球第二大玻璃基板制造商)在内,所有的玻璃基板厂商都无法抵挡中国内地市场的诱惑。毕竟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整机厂商群落。但是由于位居中游的液晶面板企业起步较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上游厂商的进军策略大都保守。”蒋先生告诉本刊记者。

  从今年开始,伴随着中国台湾地区的液晶产业进入并购时代,全球液晶市场竞争凭借规模优势取胜的趋势已经愈发突出。效仿韩国企业,打造液晶产业的航空母舰,正成为台湾企业竞相采取的策略。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友达光电收购竞争对手广辉电子就是一个例子。完成并购之后,两家企业最具经济效益的五代线和六代线产能总和一跃成为全球第一。

  “大者恒大”的产业格局一旦形成,对于内地刚刚起步的液晶面板厂商极为不利。康宁最早宣布要到内地投资,但与在中国内地的保守态度相比,康宁在台湾的投资要大胆得多。根据isupply公司统计数据表明,仅2004年7月到2005年10月,康宁在台湾投资兴建玻璃基板生产线的资金就高达15亿美元。

  本刊记者还了解到,康宁宣布在北京投建中国内地第一个液晶用玻璃基板工厂已经有近两个月了,工厂建设尚处在组建工程队阶段,工程何时破土动工未能确定。即便是未来工厂建成,这座工厂也仅仅是玻璃基板的后端加工厂。

  “由于中国内地液晶面板的生产规模所限,康宁目前没有在内地建玻璃熔炉的打算,仅仅实现了后端工序的本地化,玻璃基板的成本降幅不大,导致液晶面板的成本控制空间有限。这种情况在上广电与日本电气硝子的合资工厂中也会出现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这家工厂从事的也是后端加工。”蒋先生说。

  根据上广电与电气硝子的合作协议规定,在上广电的第二条液晶生产线建成之后,电气硝子才在合资公司建设熔炉厂。按照上广电规划,这条生产线的最终建成投产最早要到2008年。而电气硝子在上海建设熔炉也需要再等两年。

  一面是京东方抢得了康宁,但只获得玻璃基板的后端加工技术,有点名不副实;一边是上广电携电气硝子反戈一击,捏的却是两年后投产的预期支票。京沪两地在打造液晶的竞争看似热闹非凡,却始终渗透着无奈。

  也许,每一场不具备核心技术的竞争战,都无法避免这样被动的局面。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