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市场分析 > 多晶硅企业受损于“产能过剩”论

多晶硅企业受损于“产能过剩”论

作者: 时间:2011-06-24 来源:中国IC网 收藏

  “但是,江苏中能的成功,是由于其敢打擦边球,顶着‘38号文’的压力,他们悄悄地把原来的每年13500吨的生产线,成功地‘升级’到每年20000吨,从而一跃超越日本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制造商,而且也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污染的问题。”王川称。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20764.htm

  “如果他们老老实实地按照‘38号文’的要求,就会和其他大多数厂家一样,因为受到规模限制,不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能耗污染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王川说。

  紧接着,王川向记者道出了更为内幕的实情。

  2010年,的市场价格从40万元每吨上升到70万元每吨(现货价格达到80万元每吨);按照每瓦8克多晶硅计算,组件仅多晶硅环节成本就上升了2.4元人民币/千瓦时,对应到发电的上网电价上,意味着每度电成本增加了0.12元。按照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补贴5GW、时间25年计算,仅多晶硅的成本上升一项,就需要政府多补贴225亿元。

  然而,据记者了解,出于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产业领先优势的恐惧,也由于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贸易保护势力的抬头,从转嫁其国内经济矛盾的角度出发,欧美各国连续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试图打压中国的光伏产业。

  王川称,继试图提高关税的企图失败后,德国祭出了设置光伏产品进口的转换效率下限的技术壁垒,欧盟企图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美国借道钢铁工人联合会要求对中国启动“301法案”调查,日本则对光伏所需的石墨和碳纤维等产品限制对中国出口等等。

  业内人士呼吁放行暂停项目

  一位接近于工信部的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发布,令数个停滞的多晶硅项目重现曙光。

  “‘38号文’在年内可能解禁,但是具体时间尚不清楚。”上述这位人士说。

  2011年3月中旬的时候,国内最大多晶硅厂商保利协鑫董事会主席朱共山宣布,在硅材料业务方面,将在现有的多晶硅及硅片产能基础上进行扩产,预计2011年底多晶硅产能达到46000吨。

  除了保利协鑫有产能扩容计划之外,赛维LDK、大全集团、中冶集团等均有类似安排。

  “中冶有计划拓展多晶硅产能,计划2011年产能达到1万吨。”中冶集团副总裁张兆龙表示,中国多晶硅的产量并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所以不存在产能过剩,而目前国家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

  张兆龙认为,虽然生产1吨多晶硅需要耗电上万度,但是多晶硅使用后产生的能效比较高,所以“多晶硅不是两高产业”。

  今年1月份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给多晶硅企业带来了一线曙光。

  5月31日,一位参与《准入条件》起草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规模、能耗、环保,是《准入条件》为中国新建多晶硅项目划定的“三条红线”:单线产能3000吨以上,综合能耗不超过200千瓦时每千克,并减少污染。

  “以产能标准为例,这是一个国际标准,目前,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1/4达到了这个水平。而目前已备案并准备建设的项目,在《准入条件》出台后,将有一半无法通过审批。”上述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已建成的我们不管,新上的项目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才能立项。”上述人士表示,此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但在《准入条件》出台后,将实行“审批制”,不符合《标准》的新多晶硅项目,将无法上马。

  张扬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应该会有数个多晶硅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核准项目除需满足《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要求外,应该会在资质较好的企业中选择,同时在原地新建、扩建的可能性极大。

  张扬认为,国内规模小于3000吨的多晶硅小厂确实存在耗能高和没有封闭循环装置等问题,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已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加之瓦克、德山、OCI等国际大厂都在扩产,“国内成本高出国际大厂20美元/吨左右,如果不扩,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一位接近于工信部的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发布,令数个停滞的多晶硅项目重现曙光。“‘38号文’在年内可能解禁,但是具体时间尚不清楚。”上述这位人士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多晶硅 光伏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