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特许权招标结果几无悬念 央企低价中标潜藏三大隐忧
业内专家表示,实际上,如果因为光伏元器件质量不佳或者光伏电站的后期运营维护工作不到位对光伏项目本身造成损伤,结果很可能得不偿失,到头来,还不如当初选择合理适中的中标价,来保证光伏项目健康持续运营。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2516.htm隐忧之三--或致行业标准下行
光伏发电成本提前实现“平民化”固然可喜,然而业内专家担忧,眼下国际光伏元器件的售价正在上行,国内报出的电价偏低,国内外成本价格长期倒挂,很可能带来中国光伏元器件的标准下行。
国内一家电池组件生产商表示,公司生产的组件多数用于出口,少数内销,由于出口价格高、国际标准严格,用于出口的产品质量和转换率必定是一流的,剩下的次品就在国内低价消化。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在光伏元器件方面国内不少生产厂商已经在执行“双重标准”,如今国内光伏特许权招标一旦产生超低价,只会加重“双重标准”对国内光伏市场的不良影响,甚至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后果,这对中国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光伏市场有百害无一利。
记者了解到,采购光伏元器件不重视质量、以次充好等现象,在“金太阳”工程中屡见不鲜,导致不少光伏项目实际运行状况糟糕。
如何避免同样的状况在此次光伏特许权项目中重演,是摆在有关方面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能源局有关部门获悉,对于光伏项目投资商选择采购何种质量的元器件,属于企业自身行为,政府不会干预。这意味着,一旦招标完成之后,光伏特许权项目在未来的监管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漏洞。在未来长达20年的时间内,由谁来保证项目的正常健康运营?又有谁来督促如今中标的光伏项目未来不是一个烂尾工程?这些问题目前没有人能够回答。
业内专家提醒,目前看来,要避免电站建设运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只能寄望于负责项目建设的央企自身把关。然而,急于以低价中标的企业似乎并未对质量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情况令人堪忧。
轰轰烈烈的光伏特许权招标接近尾声,尽管招标结果尚未出炉,但悬念似乎不大——央企不惜血本夺得领地,民企有心无力黯然出局。然而,故事并未结束。业界担忧,在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至少0.2元/千瓦时的电价之下,未来建成的电站质量、发电量将很难保证。
记者就此询问政府有关部门,光伏电站的相关监管目前仍处于真空状态。这意味着,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招标,并不能确保未来光伏电站的健康稳定运营,如果几大电力央企以低价实现集中中标,可能会潜藏包括光伏元器件供货质量、运营质量、行业竞争格局失衡等系列隐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