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模拟技术 > 市场分析 > 物联网产业化遭遇瓶颈

物联网产业化遭遇瓶颈

作者: 时间:2010-07-05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收藏

  抢攻国际标准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0595.htm

  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告诉,由我国提交给ISO/IEC JTC1(ISO/IEC 信息技术委员会)的一项“关于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方面的国际标准提案”于3月23日通过新工作项目(NP)投票。

  此前,由工信部牵头的一个9人工作小组于3月上旬飞赴英国伦敦,参加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工作组(WGSN)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并带去两份中国自己的提案。

  在标准的制定上,中国基本保持了与国际同行同步,这在以往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十分罕见。

  早前的几次高科技产业浪潮中,美国等起步较早的国家掌握着大部分国际标准的制定权,中国企业在PC、软件、互联网、移动通信、DVD等诸多领域处处受制于自主标准的缺失。

  刑涛介绍说,之所以中国在标准的制定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除了受益于国标委的支持,也与产业发展程度及企业参与意识的增强有关:“互联网等标准成形的时候,国内企业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但现在许多产业联盟都主动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

  2009年9月11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参与标准工作组的成员,除了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传感网主要的技术研究单位外,还有中国移动、华为等相关企业。

  刑涛称,企业的参与对推动标准的产业化应用至关重要:“技术标准的制定最终还是产业应用说了算。”他以英特尔为例,该公司通过向全球销售网络产品,将IEEE标准推行为国际标准,尽管这一技术方案并不是最佳的。

  如何避免利益争夺引发的重复建设、标准林立?

  赵志峰在看了美国FCC发布的“美国宽带产业规划”后感触良多:“物联网是个产业,不是某个运营商的事情,应该是个国家工程。但目前还比较无序。国家的部委应该做好规划,再安排落实。地方和运营商都应该在国家的大规划下来实施和推进。否则要走很多弯路––––先发展,后治理。”

  刑涛则认为:“标准本身想一统天下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很深的利益牵涉其中。标准制定就是各方利益博弈与协调的过程。”

  奇迹还是泡沫

  历史经验表明,重大的经济危机往往会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1987年的经济危机,成就了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其影响力持续至今。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一些名头响亮的互联网公司早已销声匿迹。

  十年后的今天,物联网热潮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

  王东评论说:“我在仔细研究了整个产业以后,觉得它是实的,有现实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

  “有炒作的泡沫,以后还会更混乱。物联网是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要真正形成产业化,所花的时间恐怕比互联网更长。”刑涛说。

物联网相关文章:物联网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物联网 RFID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