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的医疗服务系统分析
系统功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8448.htm该系统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增进医病关系、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可在不影响现有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的状况下,建设此手持数据终端延伸系统,以加强医院服务医护的效能。该系统由以下三大分系统构成:
RFID病患身分辨识系统:手持数据终端可从主机下载RFID所辨识的当日所有病患的照片及相关病历与处方数据,医护人员可操作手持数据终端来显示所需要寻找的病患,并进行相关纪录工作。
医护手持数据终端应用系统:在完成辨识医护,并确认医护身分后,即可由医护人员,运用与医院信息系统整合的手持数据终端上医疗电子表单,可直接透过Wi-Fi实时查询病患数据,直接勾选及输入手持数据终端上清单,并暂存于手持数据终端上。可进行批次传输,隔一段时间后就回传至后端主机系统。
健诊问卷调查系统与检验项目查询:在完成身分辨识后,即可由医护人员,询问病患的检查问卷项目,运用手持数据终端的电子问卷调查表,依所回答的问题,直接勾选手持数据终端上清单,并暂存于手持数据终端上,可回传至后端主机系统。
由以上几个系统联合协作,已达到真正的医疗服务移动化,具体功能表现为:
无线实时传送信息:透过无线Wireless LAN IEEE 802.11b机制来传送数据数据,可将信息结果快速、正确的传送至后端服务器。在收集时即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并透过无线传输回传服务器,单张表格实时回传所需时间将缩短为2分钟之内完成。无线传输不受地域限制,即使在移动中或是没有网络线的地方,都能随时将数字数据上传或下载。
缩短作业时程,并提供医护人员利用手持数据终端下载及储存病患数据及照片,以便进行辨识医护的工作。可大幅降低健诊中心人员寻找医护的时间,亦可大幅减少发生误认医护的机率;
便捷、有效的输入数据方式:工作人员将需要纪录的数据输入手持数据终端,并采用电子表单点选的方式作业,并可采用笔式输入作业,较计算机键盘输入方便。手持数据终端轻薄短小、携带方便,但却拥有与PC一样的运算功能;并且具有手写输入与辨识的特殊功能,非常方便人员携带及操作;
直接储存、正确省时:所有的数据直接由第一线的用户输入至PDA,再以电子文件储存,由无线网络传送至后端服务器,不会有传统书面数据的不易保存或遗失的问题;并且能避免人员重复输入、填写费时、数据输错的情形;
降低纸张成本、减少人力:透过手持数据终端系统可省去纸张及打印的成本,达到无纸化的e作业流程,同时客避免重复的数据抄写及计算机输入的工作,大幅节省诊所预算;
标准作业步骤提示:设计标准作业步骤与程序,使较不熟悉作业流程的工作人员,亦可在系统的辅助下逐步完成作业,此系统所提供完整的输入内容数据及步骤,可依内部规范设计。
问题与挑战
虽然智能化、行动化的医疗系统能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优化管理流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使移动医疗更加完善。
首先,对护理行为执行时间的正确性反映有所欠缺:由于护士工作一般位于护士站与病房之间,护士不可能执行一条医嘱后马上记录一条,一般把医嘱分解时间认作执行时间 , 导致计算机系统并不是每一条医嘱都有实际执行状况的记录;
其次,对患者费用发生状况的客观性反映欠缺:由于现有的系统是在医嘱转抄阶段就对其所分解的执行项目进行了收费,而关于病人是否得到相应治疗?实际消耗了多少卫生材料?此方面的信息无法及时地记录,因而就容易出现计费的疏漏;
再次,对医疗护理任务执行状况的真实性反映欠缺:已有的信息系统在病房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在护士站的医嘱分解 ( 或录入 ) 、查询、确认以及部分护理记录的书写。在具体医嘱执行过程中,对护理任务的执行状况的确认是提前或是延后的,难免会出现一些人为的失误或医嘱执行不当的情况,如遗漏执行某项医嘱等,一定程度上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第四,对护理查对制度执行的支持欠缺:“三查七对”是护士执行医嘱的重要环节 , 以往对病人身份的唯一性的查对 , 主要依靠床号或姓名 , 对治疗内容的确认依据是治疗单、输液单等 , 这样既存在病人身份识别差错的危险 , 也无法识别治疗单抄错等情况。当然由于床头牌的存在对保护病人的隐私存在明显不足。而对于睡眠、昏迷、有精神障碍或者新生儿等的查对存在一定隐患;
最后,对改进护理模式的支撑欠缺:护士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护理文件的书写 , 即使使用电子护理记录 , 传统情况下也还存在较多的重复劳动 , 如测量体温需要记录在纸上 , 再到护士站抄录 , 没有更多的时间照护病人。同时在电子病历实施的情况下 , 系统无法将护理行为发生的有关临床信息与电子病历的数据即时相互共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