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标准隐忧
在RFID标准上,一些专家学者甚至院士都在强调互联互通互操作,与国际接轨。对此王立建表示:“互联互通是靠技术机制来实现的,而不是靠标准来支撑的。否则,我们有了TD-SCDMA,为什么还要CMDA2000和WCDMA?这叁种标准的互联互通是靠技术机制而非标准实现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2158.htm针对目前国内RFID应用中涉及国际互联的应用所占比例非常小,绝大部分是闭环、某行业局部开环应用及国内开环应用的应用现状,杜江建议说,一是在频段上进行划分,国际化互通应用沿用国际化标准,采用国际频段,而绝大多数国内应用应采用中国自主标准,并采用840~845MHz这一中国频段;二是未来将自主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促进标准融合,开发多协议芯片技术;叁是通过技术手段完成互通网关节点的编码与协议转换工作。
杜江说:“所有的外国编码都会进到中国,因为中国RFID潜在市场太大了,市场一旦起来将会带来很大的利益。如果他们是纯商业行为,我们不管,但我们做RFID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和产业利益,在标识信息上做到自主、可控,这比兼容性重要得多。因为这个标准不仅仅是技术标准,而且还是与管理密切相连的标准。”
进程:有关各方要有全局意识
2005年10月,塬信息产业部批准成立“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并明确该标准工作组的任务是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RFID标准体系的研究,并以企业为主题进行相关标准的预先研究和制修订工作。此举标志着我国RFID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处理产品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IC卡及RFID实验室主任冯敬近期在《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上撰文指出,目前,工作组设有总体、标签与读写器、频率与通信、数据格式、信息安全、应用和知识产权等共7个专题工作小组,正式申请注册的企事业单位已达96家。
目前正在研究和制定的标准共有41项,其中包括国家标准计划项目24项,行业标准计划项目10项,已开始研究并拟上报国标计划的标准有7项。
王立建表示,由于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加之起步较晚,这就决定了RFID标准的制定是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完全沿用国际标准,RFID国标早就出来了。
在分析影响标准进程的技术塬因时,张革军认为主要是产业起步较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积累很少。整个市场没有启动,大企业积极性不高,因而未能尽早参与进来,除了中兴和烽火集团这两个大企业积极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外,这个行业里以小企业居多。此外,对标准和知识产权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比较弱。
他补充道:“目前国内有些行业在制定应用的标准,例如标签数据编码、数据安全要求、标签封装要求,但这些标准大多是产品级、应用级,很少有核心技术级的标准。而且国内的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也不是很紧密。”
除了技术上的塬因外,冯敬在文中还指出:适用于RFID技术、我国自主的物品编码标准制定和物联网的建设一直都阻力重重。面对困难,工作组仍然积极努力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王立建也表示,以往一些技术标准如果仅涉及行业内,还是比较好制定的。但RFID涉及到物联网,这样一来涉及面就广了,因此,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协调问题就显得很重要,而协调问题说到底就是各方利益的协调。
“但正是因为RFID标准重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更要有全局意识,分清楚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加快标准的制定进程。否则,一旦其他标准在市场上广泛应用,再反过来用市场对标准施加影响,那问题就严重了,总不能以后物联网还让别人去管吧?”王立建不无忧虑地表示。
物联网相关文章:物联网是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