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市场分析 > 多晶硅:从财富神话到进退维谷

多晶硅:从财富神话到进退维谷

作者: 时间:2009-12-07 来源:中国化工网 收藏

  多方合力想规划不过剩都难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0691.htm

  项目蜂拥上马之势是如何形成的?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欧美等国纷纷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从德国政府宣布实施“十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开始,海外巨大的太阳能市场被启动,直接激发了中国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丰厚利润驱使。2006年我国的总产量只有87吨,与市场需求的缺口差上万吨。如此紧缺的产品立刻遭到了下游太阳能企业的哄抢,价格从原来的20美元/千克飙升到了300美元/千克。2007年2月我国第一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在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投产,第一年产出230 吨多晶硅,第二年生产了810吨。这些多晶硅遭到了市场的哄抢。新光硅业公司总经理陈绍章介绍说,当时,他们仅用1年半的时间就全部收回了10多亿元的投资,这种投资回报速度在其他行业是不可想象的。一个财富神话开始刺激中国的投资市场。于是,所有的资本都疯狂地扑向了这早几年还无人问津的“石头”上。

  第二,投资追捧。尚不知多晶硅为何物,却匆匆登上了投资多晶硅的列车,这是不少投资人行为的真实写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能源、电力、环保等相关领域的公司投资多晶硅外,还有原先做投资担保、信托、电器、饲料、空调、玻璃、眼镜的企业涉足多晶硅,实施企业投资多元化战略。一位以前从事眼镜业的投资人明确地告诉记者:“我现在有资金,知道多晶硅很热门,可以赚钱,所以想投资这个领域。”这或许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投资人的心态。

  内蒙古神州硅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刘宝元十分感慨地说:“我们这些做技术出身的人,知道生产多晶硅的技术含量很高,做成功并非易事,因此十分谨慎。但那些从来不曾接触过多晶硅的人却十分大胆,投资那么大手笔,我们都觉得心惊肉跳。”

  第三,企业热情促进。“中国产业下游市场巨大潜力显现,引起了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关注,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光伏产业的脚步始终未停。国际上实力最强的太阳能企业竞相大举进军中国,国内的太阳能高技术小公司发展势头也很猛烈。”闻立时说。一位化工上市公司的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公司拥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正在考虑上新项目。现在火力发电项目限批,水电项目不批,大量风电因无法接入电网而造成项目不能批。由于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加上我们自身有化工技术基础,所以很看好多晶硅,准备选择一个成熟可靠的技术路线发展多晶硅事业。”

  第四,地方政府推波助澜。多晶硅项目最吸引地方政府的是对地方GDP的拉动。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董乡君算了笔账:“假如以多晶硅价格60万元/吨计算,一个年产 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销售收入就达到18亿元。如果办传统产业,要贡献18亿元的年产值是很难的,那需要很多家企业。可是多晶硅来得快,一下子就能贡献10多亿元的GDP。”一位多晶硅生产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已经感觉出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甚至比企业还高。多晶硅项目好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变成了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闻立时指出:“各地政府都在为产业升级绞尽脑汁,因此对于上马多晶硅这样的新能源项目,都会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

  第五,投资监管缺位。乐山市经委副主任邓贵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地方政府对多晶硅项目如此感兴趣,而且上马速度如此之快,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像多晶硅这样投资如此之大,而审批却如此简单的项目了。从审批来讲,它是属于国家鼓励类的产业,所以当然就容易一些,只要项目的技术标准、投资规模、工艺技术控制,以及最终的环保处理符合条件,都能够被批准。正因为如此,不少地方政府利用低电价、资源优势等条件吸引企业投资,并在办理手续方面给予了诸多便利。

  既有国际市场的怂恿,又有企业的热情,更有地方政府的前拉后推,多晶硅产业想不热都难,想不规划过剩更难。



关键词: 多晶硅 光伏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