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与1394:暂时共存但气有短长
PC阵营与AV消费阵营的融合点在PC。目前新款PC几乎都同时安装了USB和1394接口,因此一步解决了两大阵营的融合与兼容问题。
2000年发表的USB 2.0规范将USB接口的速度从12Mbps提高到480Mbps。第二年又发表USB OTG补充规范,使周边设备可以摆脱电脑、实现自主通讯。USB经过两次跳跃,不仅超过了IEEE 1394a的400Mbps传统速度,而且能够象1394那样在任何两台设备之间直接通讯。因此,关于USB是否将取替1394的话题曾在业界引起广泛的讨论,来自两方的资料也都在与对方作对比。USB的供应商说能够替代,而1394一方说不能。后来“共存”的声音多了,但论证仍缺乏说服力
。因此本刊再次撰文,探讨USB与1394的深层关系。也许关于USB和1394的前景无需小题大做,制造商、开发商凭着直觉也知道眼前该怎么做,但毕竟准确探测技术和市场走势是厂商制订长期战略的基石。
竞争还是共存
USB与1394有截然不同的发展历史,分别流行于PC和视音频(AV)设备(包括消费类与专业类设备)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的市场、应用形式、制造商群体都大不相同,本来井水不犯河水。但电子业的数字化及广泛融合使两个领域的设备产生互连的需要。这自然产生一个难题:所有设备都同时安装USB和1394接口显然有些奢侈,但为了保持与大量现有设备的兼容,两种接口还要继续使用下去。那么制造商该如何是好呢?未来将是怎样的融合结局呢?USB能否凭借PC阵营的强势而逼迫原用1394的AV设备转而使用USB接口或至少增加一个USB接口呢?
一种简单的推论是:两种接口都已大量存在,为保持与现有设备的兼容,两者将共存。这种说法在供应商那里得到证实,飞利浦半导体公司营销经理陈金吉就说:“目前两个业务都在增长,还看不到两种技术相互替代的迹象。”
不过,这一结论虽然说明了现在,却不能说明未来如何共存及怎样融合的问题。USB与1394的竞争关系与前景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实际上受到市场中各种力量和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既有技术因素,也有市场因素(应用方需求的满足)、商业因素(供应商的利益取向),以及PC与消费两大领域的融合程度及融合方式等因素,这就使问题变得相当复杂。
为了使问题简化,就必须抓住要害。既然USB与1394的磨擦缘自PC与消费电子领域的融合,因此不妨从融合的角色来研究。分析一下两类设备因融合而产生的互连需求,就会发现问题并不十分复杂:PC阵营的设备大致有PC、打印机、扫描仪等,PDA、数码相机和MP3播放机等新生类也应归入PC阵营;消费阵营包括电视机、DVD播放机、摄像机,家庭影院、录像机等。两大阵营之间真正有大量互连需求的“融合点”主要集中在PC与多种消费设备之间的互连,比如由AV设备向PC输入以存储AV资料或由PC输出至AV设备用于录制或播放等等。
既然如此,那么只要在PC上同时安装USB和1394接口就基本解决了融合的需要,这对于价值较高的PC来说,增加1394的成本相对来说并不高。目前PC厂商的做法恰好顺应了这一要求:越来越多的中高档PC,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尤其所谓的家用PC,基本上都配置了1394接口,并有向低端电脑延伸的趋势。根据笔者近日的观察,市面上不装1394接口的PC已经比较少见。德州仪器公司模拟产品销售经理王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证明了这一趋势。“与USB向消费领域的渗透相比,1394向PC领域的渗透还要更多一些。”
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小看PC向1394的转移,因为1394在PC上站住脚,就等于占领了PC阵营的大本营。既然1394在PC中已经普及,消费类设备就不再有转用或增加USB接口的必要。
过去通常认为,USB无法替代1394是由于USB在流媒体处理方面的严重缺陷。在市场发展初期,技术差异的确是竞争的主要因素,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是已经充分发育的市场,技术差异已成为次要因素,解决融合过程中的兼容和互连是根本所在。
USB 2.0 OTG补充规范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多了一个变数。由于USB OTG允许USB周边设备拥有主从角色互换的能力,因此USB设备之间可以摆脱电脑而自主通讯。这种一对一直接互连的功能令人们猜想它在消费设备中的透渗力。但OTG仍然有AV传输方面的弱势;另一方面,对AV设备来说,融合的重担已由PC承担,而且新的AV设备需要继续使用1394以便与现存AV设备兼容,因此我们找不到太多理由让传统的AV消费设备采用USB OTG接口。事实上,USB OTG的真正目标市场将是PC阵营中一些新兴的小型智能化手持设备,如新型的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使它们既能直接互连,又能保持与原有PC设备的兼容。
互连的三种生存状态
我们假定数年之后,几乎所有PC都同时安装了USB和1394,从而基本解决了PC与消费类之间的互连问题,两大阵营的设备可继续延用原来的路线,大大减少了改为对方接口的必要。这样,PC阵营的周边设备将继续享受USB的低成本利益,而消费阵营的AV设备将继续发挥1394所特有的良好AV性能。因此,相信两者的共存期会相当长,至少5至10年。这是一种生存状态。
以1394为主要接口的各个AV设备之间有直接互连的需要,而以USB为接口的PC周边设备一般没有这个必要。因此1394阵营没有USB插足之地,而USB阵营可被各个击破。
假如USB和1394在这足够长的共存期内取得自身弱势上的本质性突破,比如USB彻底解决了流媒体传输的问题,或1394在成本上接近USB,那又如何呢?
不难发现,多数PC周边设备没有直接互连的必要,比如打印机和扫描仪之间,并且由于PC的存在,人们也不会花大力气去开发周边设备之间直接互连的功能,比如数码相机与台式打印机之间,消费者也不愿承担这样的开销。但AV设备则不同,电视机、DVD播放机、摄像机等设备之间随时需要直接连接,这也是1394被设计成对等网络(peer-to-peer)方式的原因。因此,即使USB在AV性能上取得突破,也难以令AV设备放弃1394、转而采用USB,因为它们需要与大量的原有AV设备兼容。这使得消费类AV设备好像互相紧密依存的集合体,没有异类插足之地。相反,如果1394接口成本降至USB的水平,反而可能使PC阵营的部分设备率先采用1394接口。
PC与AV的融合点超出PC之外的惟一特例是大容量独立式存储设备,如外接式硬盘机。此类设备与PC和AV设备都有直接连接的需要,因此目前的解决办法是同时安装USB和1394接口。“存储设备是USB与1394产生重叠和竞争的区间,但制造商通常为它们同时安装两种接口,以扩大应用范围。”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的营销经理陈金吉说。但如果看向未来,1394在PC中已经普及,那么存储设备为了降低成本,很可能只装入1394而省略USB,而反过来只装USB不装1394是不可想象的。从存储设备我们也可以窥视到USB和1394的未来。
此外,1394还有更好的运气。随着家庭网络的兴起,一直被忽略的1394灵活组网功能被广泛看好。不仅一些高层互连标准建立在1394的基础之上,如HAVi和mLAN等,从相关报道来看,业界正积极地寻求将无线通讯标准和以太网技术与1394实现无缝对接。USB OTG虽然实现了自主通讯,但没有组网能力,通讯距离也有限。这使1394有机会成为这一新兴市场中不可撼动的基石。
就成本来看,一个巨大的市场支撑两种接口并不困难,这比目前动辄七八个接口的现状已经好多了。但对互操作性和便利性的追求却要求接口进一步简化。因为让一个AV设备通过PC主机与一个USB设备通讯毕竟在走弯路,十分不便,最重要的是无法互操作,这可能使部分USB设备逐步脱离PC、并入1394的群体。这是另一种生存状态。
不过,市场可能没有耐心忍受长久的不兼容状态,因此有机会出现另一个征服者。“英特尔正有计划地将用于PC内部的PCI Express总线向外扩展。由于英特尔的影响力,因此PCI-Express有可能成为所有设备统一的接口标准,”德州仪器公司高级应用工程师潘晓磊说道。
PCI-Express的魅力在于:它虽是串行的,又可以进一步构成多种宽度的并行通讯,因此速度几乎没有上限。它还用分路式的交换机制替代原来的总线共享机制,在带宽分配和数据流向的控制上更加灵活、高效;它不仅在不同宽度的PCI-Express之间兼容,而且容易实现与所有现存总线的兼容,组网也更加方便。它甚至可以打破PC的内外界线,让PC内部对外部透明——这有可能导致PC的解体,形成真正积木式的PC架构。这样一种几乎没有缺陷的互连技术如果时机适宜、推广到位,很有可能取代一切其它有线互连,并成为一切无线技术的物理层基础。类似的例子有SUN公司推出的Java。Java的推广虽然并非摧枯拉朽,但也成绩斐然。别忘了,Java是弱者挑战强者,而PCI-Express则是强者自身寻求改变,一旦发力可能势不可挡。那样我们就会看到第三种生存状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