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物联网与传感器 > 业界动态 > 中国大陆光伏企业发展之路—成长的烦恼

中国大陆光伏企业发展之路—成长的烦恼

作者:时间:2008-02-28来源:SEMI 收藏

  2001年,施正荣博士在无锡成立尚德太阳能,拉开了中国大陆兴办企业的序幕。此后,全国各地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追捧太阳能这一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尽管太阳能概念被广泛认可,市场前景一片看好,然而企业的发展之路远非一帆风顺,成长中的烦恼不断地历炼着这些年轻的企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79307.htm

  成长关键词之一:海外上市

  2005年12月,无锡尚德在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融得4亿美元,施正荣博士也成为当时的“大陆首富”。此后大陆光伏企业纷纷沿袭尚德的上市之路,不断在海外市场融资,不断缔造创富神话。目前中国大陆共有10家光伏企业实现海外上市,总市值约为250亿美元。

  

中国大陆十家海外上市公司

 

  纵观这些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存在两个明显的特点,即股价高、波动大。中国光伏企业赴海外市场天生就具备了投资者特别感兴趣的三个题材——中国、高科技、新能源,因而这些公司的股价注定会得到热捧。目前,尚德市盈率约为99,赛维市盈率达295.5倍,而英利市盈率更是高达532.2,而这三家公司所在的纽约证卷交易所平均市盈率仅为20倍左右,如此悬殊的差距不禁令人对其股价的合理性心生疑虑。另外,这些企业的股价波动极其剧烈。今年10月上旬,赛维股价下跌近半,10月至11月期间市值蒸发近2/3。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昱辉今年3月股价曾上探648英磅,而9月却下挫至230英镑。今年5月于纳斯达克挂牌的中电,短短几个月股价已在15美元和5美元区间反复振荡多次。

  股价的巨大波动显示了我国光伏企业仍未成熟的特质,这种波动也表明市场对这一新兴产业仍存在不同的态度,而这些企业本身还不具备强劲的抗冲击能力。因此,完成上市之后如何在海外资本市场更好地立足成为这些年轻光伏企业所须应对的重大课题。

  成长关键词之二:料源紧缺

  近年来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多晶硅的强劲需求,对多晶硅市场造成了措手不及的影响。作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料,多晶硅的价格从2003年的23美元/公斤暴涨至目前的250美元/公斤,市场占有率最高的6英寸多晶硅晶圆在2003年时价格还不到0.9美元,而目前已突破9美元。

  面对原料价格疯狂窜升,全球范围内的光伏企业均已不堪重负。日前德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Conergy报2007年将巨亏超过1.5亿欧元。中国光伏企业也难以幸免,中电2007年第三季度已报亏损,由去年同季每股盈利0.11美元转为每股亏损0.11美元。多晶硅晶圆厂昱辉第三季度虽未报亏损,但毛利率已开始下滑,公司坦言原料价格若持续提升,未来两季毛利率将进一步下滑。

  不久前一封邮件使赛维陷入“库存门”风波,股价狂泻,掌门人彭小峰的资产在半个月内缩水一半。近日赛维已宣布,经调查公司多晶硅库存登记情况未出现重大错误,股价大幅回升。虽是虚惊一场,但这一事件却从侧面反应了市场对多晶硅供应情况的高度敏感。不过所幸的是,全球太阳能业者均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如赛维在8月份高调宣布1.5万吨多晶硅项目,因此多晶硅紧缺的问题可望在未来两年内可能得到缓解。

  成长关键词之三:两头在外

  2005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45.7兆瓦,然而在国内销售只有5兆瓦,比例不到4%,超过96%的产品出口至海外市场。同时原料部分也主要依靠进口,这便是我国光伏行业的现状:两头在外,产业和市场分离。

  产业与市场分离就目前而言似乎并未对我国光伏企业带来巨大影响,蓬勃发展的欧美市场足以保证充分的市场需求量。但相信任何一家中国光伏企业都不愿看到这种状态长久持续,一方面对本土市场巨大潜力未能挖掘而深感惋惜,另一方面对海外市场大门是否持续敞开而惴惴不安。根据德国产业政策,到2007年底德国所需光伏电池和组件将有90%来自本国企业。其他欧美国家为扶持本国光伏产业预计也将推行类似政策,引发爆发式增长的市场大门将逐渐向中国企业关闭。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道出了国内光伏企业的担忧和期待:“如果我们内需市场长期不启动而产业快速发展,一旦遇到国外市场趋于残酷,那我们的产业就会遇到一个很严峻的形势。目前内需市场发展最大的原动力是法规和政策。”



关键词: 光伏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