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闪联引发“乘数效应”

闪联引发“乘数效应”

——
作者:时间:2007-07-31来源:http://www.igrs.org/收藏
多年来,中国企业在IT、通信、电子产品等高新技术领域,由于缺乏自身技术标准的强有力支持,辗转磕绊于国外巨头设置的“技术壁垒”与“专利陷阱”之间,难以找到市场发展的突破点。

  2000年,联想在所做的产业研究中发现,不论是电视产业、信息技术产业还是移动通信产业,彼此都在自己的范围内垂直发展,相互没有交叉。这一发现使得“融合”成为一个主要的产业判断并得以发展,不仅技术方案逐步明确、日益清晰,关于技术方案如何推行的业务战略也逐渐得到了明确,这就是知名的联想“关联应用”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联想从跨行业、跨产业的角度上认为,要完成这一巨大的产业构想,需要建立一个产业联盟,以标准为核心带动产业发展。这一思路迅速得到了TCL、长城、海信、康佳等国内电子信息领域巨头的认同,并愿意投入资源进行共同研发,这促成了标准工作组的成立。

  源于联想又淡化联想色彩

  的发源地是联想。如果当初联想不贡献出这个创意,联想做不成,闪联也不可能成为国家标准,更不可能走向国际。但是,从一个企业的创意到一个产业通用标准,其中殊为不易。

  2000年联想研究院成立,时任研究院院长的贺志强、常务副院长孙育宁将3C融合方面的技术开发作为联想研究院主攻方向。

  随后,联想做了大量的IT产品互联互通的研发,这段时间正是闪联技术标准产品的孕育期。联想认识到,研发一定要做下去,一家做不了就需要敞开胸怀,联合其他企业一同做。这时,贺志强和孙育宁提出,只做IT设备的互联互通不够,应该把家电的互联互通也纳入进来,而且要做成一个通用的标准,这样不同的厂家之间的产品才能互联互通。他们的想法得到联想高层的支持。从2003年初联想决定寻找产业同盟,到2003年的7月份,联想、TCL等5家企业坐到一起宣布成立工作组,仅仅用了半年时间。

  工作组成立的那天,与会的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说了一段很动情的话:标准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境界,企业家们能坐下来考虑的制定工作,表明你们的历史使命感。尤其是家电企业,平时在市场上竞争惨烈,打价格战的时候恨不得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居然还能联合起来,非常难得。

  闪联工作组成立了,工作组最初的员工主要来自联想。正因为此,当初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不愿意加入闪联。在他们看来,闪联是联想的。工作组组长孙育宁感觉到,闪联中立性的问题不解决的话,类似这些厂商很难加入进来。

  孙育宁及其伙伴们经常会研究那些在国际上已经失败的中国产业标准案例。他们逐渐明白:如果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征求业界的意见,如果标准组织不能保证标准联盟成员们的利益分配均衡,那么这个标准最后肯定无法前行。

  WAPI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WAPI代表的只是一小部分产业成员的利益,它与英特尔的商业利益对立,像英特尔这样强势的利益集团即使不参与WAPI组织,也可以把WAPI排挤出市场,甚至毁掉它。

  所以从一开始,闪联工作组就在考虑如何扩大产业联盟以及酝酿成立一个独立运作的公司,以保证闪联的中立性。

  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批准闪联成为国家标准。12月,工作组的8个核心成员出资5200万元,成立了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为了不让联想一股独大,在股权设计的时候便遵循平衡持股的原则,8家基本上持股额度相当,联想出资最多,所占股份超过20%,但是出资最少的厂商股份也超过 10%。同时闪联工程中心的经营层不再在联想任职,总裁孙育宁和副总裁刘清涛纷纷与原单位脱离了关系。虽然联想现在仍旧是第一大股东,但是公司成立以后,联想的色彩越来越淡。

  按市场需求走产业化道路

  实际上,在闪联之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十余个标准工作组,但是在市场化和国际化进展方面都受到阻碍。有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这种“由研究院所提出申请,然后政府牵头,企业只是作为参与方的传统技术标准管理工作模式一直都是中国标准建设工作的主流,这大大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也增加了标准技术在市场上商用可能产生的风险”。然而闪联走出的是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这种完全来自于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标准探索模式,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强大生命力,昭示着未来中国标准制定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曾几何时,TCL、康佳、海信、长虹、创维等家电业巨头在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中互不相让,现在却为着同一个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健康运作走到一起。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3C融合的市场前景,更多的是中国企业要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就需要强化自身的技术“体格”的重要性。闪联标准工作组组长孙育宁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解释说,之所以像TCL、康佳、海信、长虹这些都曾经有过单独进行3C产业建设和产品开发的战略或规划的行业巨头现在都走向了闪联,是因为他们发现单靠某一个企业的力量是很难实现标准的真正产业化和市场化。TCL总裁李东生曾言,中国企业要成为全球产业的领导者,就必须在产业标准的制定方面有所作为,希望从闪联开始,中国不再是标准的缺席者,而是标准的参与者和主导力量。

  然而标准的制定和产业化推广显然是两回事。现在看来,在竞争的背景下,由企业自发形成的产业协会推动标准发展是闪联成功的重要原因。以产业化推动标准建设,以标准建设带动产业化的不断深化,这是一个企业与市场良性的互动循环。截至目前,闪联联盟会员已达93家,拥有专利204项,均为3C融合核心技术,闪联还开发出完整而强大的DRM版权保护技术,业界评论认为将对整个3C及内容产业带来革命。专家分析称,2006年闪联产品的市场规模逾百亿元。闪联联盟的成立及完成集体创新的组织结构,共同制定标准,共同推动产业化,这也是闪联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闪联未来会成为国际标准吗?

  只有加快闪联的国内产业化进程,才能更快推动闪联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这是闪联工作组达成的共识。

  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高新技术与信息研究所所长刘碧松介绍,从完成国际标准的立项到国际标准的发布实施,通常还要经过委员会草案、国际标准草案以及正式的国际标准草案的起草和表决等几个主要阶段。因此,前不久闪联以高票获准立项,只是迈开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尽管大多数通过立项的国际标准最终都能够成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但也有少部分会中途夭折。”刘碧松说。其中的关键是与各方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必须获得75%以上的赞成票。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章建方介绍,国际上与闪联类似的组织主要有两个,分别是DLNA(数字生活网络联盟)和UOPF(泛在开放平台论坛)。DLNA是一家非营利性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03年6月,由英特尔、微软、索尼等17家公司发起成立。UOPF则成立于2004年2月,由松下、索尼、NEC、东芝等10家日本电子厂商和4家互联网服务商组成,它也是一个推进网络家电互联互通的业界组织。

  刘碧松认为,以上组织均与闪联形成竞争,但是闪联在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它们前面,至少闪联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接受立项,而其他组织还没有这方面的动作。如何平衡协调这些组织的利益,能否在某些利益上达成妥协,通过国际协调与其他成员国达成一致,这也是决定闪联最终能否成为国际标准的一个因素。

  但是,刘清涛却对闪联的前景非常乐观。“中国这么大一个市场,电视销量全球第一,电脑销量全球第三。我们务实一点,即使闪联产品只是把中国市场占领了,坦率地讲,也够了。”他说。

  据悉,目前支持闪联联盟的厂商已经覆盖国内计算机产业50%、家电产业80%和手机产业50%的市场份额。因此,“闪联只要占领中国市场,成为事实标准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今后两三年是关键。”刘清涛说。

  闪联标准被公认为中国标准产业化的一面旗帜,它的快速产业化和标准组成员的不断壮大表明中国自主标准的制定已经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机制创新促进商用进程

  闪联的成立具有标志性意义,然而一个标准组织的成立与一个标准的商用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显然,后者的现实意义更大些。因此,闪联标准的 “落地”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予以支持,还需要最大限度地依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因为企业最了解市场,可以及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使得标准的商用成为现实。

  闪联的机制创新开始使这一标准的乘数效应得以显现,闪联在全球发布了第一台杜比5.1无线音乐传输设备——闪联任意听;联合中国五大彩电巨头发布了全球第一台闪联无线高清电视;在全球首次提出在新的内容、设备、网络运营等新型应用模式的架构下的闪联DRM版权保护技术,跻身世界DRM版权保护第一阵营;与消费电子电力线通信联盟合作在中国建立了全球第一个认证测试中心。截至2006年底,闪联标准实现了新一代数字3C设备智能互联和协同应用,突破了异构网络连接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面向任务的自主服务聚合技术、数字音视频实时转码技术和专用SoC芯片等核心技术,取得了204项发明专利。市场上已有20余款各个品牌的闪联产品面市,总销量突破200万台。

  在经济学上,乘数效应并非一成不变,只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发挥了功效,乘数效应才可能发生功效。闪联标准产业“落地”的成功,一方面在于闪联标准工作组的成立,一方面也得益于闪联适时地组织机制创新。由于在市场上开始获得进一步的成功,闪联得以形成企业联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整体发展。

  战略布局聚焦全球

  闪联成立的初衷其实是建立在实用性和通用性上,这使得这一标准组织在对技术发展趋势深刻思考并主动追踪的同时,着力于开发新的商业机遇和用户价值,刺激了新的消费需求,同时促进了终端制造、信息提供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2006年6月,闪联召开了盛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DRM版权保护技术发布活动,一口气发布了闪联任意听、闪联魔音棒和闪联PCI声卡3款产品,令整个业界为之侧目。当时闪联毫不讳言对数字音乐领域感兴趣,吸引了包括全球五大唱片公司、杜比、DTS等领导性厂商的参会。

  今年以来,随着闪联第二代高清电视的上市以及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EPCA(消费电子电力线通信联盟)标准组织与闪联合作的开展,闪联在电子支付以及数字高清内容的拓展方面再度取得突破。可以说,闪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从内容端到设备端以及版权保护、安全支付等多层布局的良好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厂商和组织无一不是实力雄厚且拥有强大的产业话语权,如果说,闪联标准在通用性上的突破和这些厂商在实用性上的结合成为现实,那么闪联标准的商用可能为时不远。

  “理性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就在闪联战略布局日益完善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展开国际化工作,先是结盟日韩最大的数字家庭标准组织ECHONET 和HNF成立了亚洲家庭网络标准委员会(AHNC),促成在亚太地区的厂商以闪联作为高速多媒体传输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标准组织提交国际提案,并取得一系列突破,此次快速进入FCD阶段就是闪联一直以来在技术领域和国际活动的结果。

  孙育宁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闪联的战略远景不是短期的,而是中长期的,因此除了技术上的创新,还要结合产业发展和产业链的格局做好准备。在闪联的战略蓝图里,标准、技术、研发、生产、市场是一体的,而由于闪联本身就是一个跨越多个行业的标准,因此适应各个行业特征的战略准备显得尤为重要。从过去的每一次技术变革来看,任何一种新技术体系在被社会广泛接受之前都会有一段平稳的过渡时期,而技术布局越完善,技术体系越被全球产业界所认同,其产业乘数效应就越大,其产业化速度也会更快,这或许就是闪联不断进行战略布局和聚焦全球的原因。

  开放兼容走向国际化

  众所周知,标准就是利益,从小处说,是企业的利益,往大处说,是国家的利益。利益在上,企业与企业之间、国与国之间,面对任何标准都不会轻易就范。为此,标准能否顺利走向市场,关键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闪联采取的是“公平开放兼容”的理念,孙育宁介绍说,闪联在推动标准国际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合作理念和模式,与国内外重要标准组织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在坚持自己的技术理念之下,完成和国际标准的兼容。应当肯定,闪联的做法是相当明智的,既开放又不具垄断性,这样的标准才会受到广泛欢迎。目前,闪联已经获得众多国外企业和标准组织的认同,据悉英特尔、索尼等厂商也在考虑加入闪联,闪联标准一旦成为行业的标准,所有家用电器、电脑设备、通信器材企业都将资源共享,各得其所,各享其利。

  孙育宁对《中国电子报》记者坦言,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把他人真正拒之门外。我们只有知道对方在做什么,最及时地了解了对方的进展,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开放心态。

  据透露,目前闪联已有6项技术提案正式被DLNA和UPNP两大国际标准组织所采纳。前不久,闪联又与日本、韩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标准组织联合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跨地区的家庭网络标准组织“亚洲家庭网络标准委员会”,并代表中国家庭网络产业联盟签署了中、日、韩三国家庭网络产业标准合作备忘录;与包括国际IPv6论坛等在内的国际联盟组织正式签署了全球的战略合作协议。闪联也与国内AVS、TD-SCDMA、国家建筑与住宅数字标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据悉,国际标准组织已经开始对闪联能否被采纳成为国际标准进行最后一轮投票,实在值得期待。

  国际标准组织的广泛交流和深入合作也正是闪联与众不同的所在,“公平、开放、兼容”体现的不仅是闪联组织对外合作的策略,更体现的是闪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把闪联标准建设成国际标准的胸怀和眼界,闪联并为此付出了扎扎实实的努力。

  闪联标准开放和兼容的心态,使其通过与国际标准组织合作交流,实现了标准组织的迅速崛起,从而也带动了整个产业健康发展。但是必须清楚地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十年磨一剑”,对于标准的制定也会如此。这绝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工作,一定要坚持去推进。闪联标准工作组秘书长杨楠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难,制定标准更难,制定一个真正能被市场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那就是难上加难。但值得欣慰的是,闪联标准的崛起,至少可以证明中国已经有能力制定自己主导的标准,并去引导国际标准。

  闪联标准工作组组长孙育宁也表示,闪联标准的发展凝聚着相关部委领导的亲切关怀、联盟厂商的共同努力和所有关注闪联发展朋友的支持,未来闪联产业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国家相关部委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闪联的发展,联盟厂商能够团结一致,加大投入,共同加快闪联产业化步伐,共同推动闪联事业的发展,让中国人早日享受闪联为大众生活带来的改变,让中国标准早日走向世界。

  在经济学上,投资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比例是1∶3的正函数效应,这被称为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是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增加的规则。在产业发展上,许多知名的企业都暗自运用这一法则进而掌握产业链的高端资源,从而获得整个产业的话语权。如英特尔和微软就是利用其芯片技术和操作系统,发展出一系列高端技术从而控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脉络。而闪联,这个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组织能够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高度的认同,在近4年后的今天,闪联离真正的国际标准仅差一步之遥,闪联的发展演绎了中国产业和标准发展的一个乘数效应。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