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学习方法与实践 > 电子工程师的程序人生历程

电子工程师的程序人生历程

——
作者:时间:2007-03-14来源:收藏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写一个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已有小成了,等写完我会全部公开,希望能 够为国内IT的发展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最近看到很多学生朋友和我当年一样没有方向 ,所以把我的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共勉,希望能给刚如行的朋友们一点点帮助。

   一转眼我在IT行业学习工作已经七年多了,这期间我做过网页,写过MIS、数据库,应 用程序,做过通信软件、硬件驱动、协议栈,到现在做操作系统内核和IC相关开发,这中 间走了很多弯路,也吃了不少苦。 我上的是一个三流的高校,就连同一个城市的人多数都不知道。因为学校不好也就没 有指望能靠学校名气找一个好工作。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努力上了,大一开学前的 假期我就开始了学习,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计算机基础DOS3.0》,大家别吓着了,其 实当时已经普及了DOS6.22了,只是我在书店里看到了DOS4.0,5.0,6.0的书,以为像英语 那样是第四、五、六册,记得当时到处找DOS1.0,现在想想也幸好我没有找到:)开学前 我学完了PASCAL,那时既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人可以请教,我连程序是什么的概念都没有, 只好死记硬背代码,然后拿纸写,我一直到大三才有了一台486,在这之前用纸写了多少程 序我也记不清楚了,只知道最长的一个我拿A4大小的草稿纸写了30多页,我的C语言、C++ 、VC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入门的。所以说条件是可以克服的,希望我的经历多少给条件艰 苦的同学们一点信心。

   第一次上机是在我姐夫的机房,我的心情激动的无与伦比,但是一 上机我立刻傻了眼,他们用的是英文版的Win3.1,我的那点DOS知识都见了鬼,上机提心吊 胆的一阵瞎摸,一不小心把Word弄成了全屏,怎么都还不了原,当时真是心急如焚,我以 为机器被我弄坏了。第一个C语言程序,就是那个经典的HelloWorld,我调了几个星期,上 机机会非常少,也没有书告诉我开发环境(TC2.0)需要设置,而且 开始我都不知道有编译器,我甚至自作聪明把写好的程序扩展名从.c改成.exe,结果可想 而知。大一学完了C、X86的汇编、数据结构、C++。由于精力都花在自学上了,大一下四门 课挂了彩,三类学校就是这点好,挂上一二十门也照样毕业。

  不过扯远点说,我那么刻苦 都及不了格,可见我们国家的计算机教育有多死板。 大二准备学VC和BC,当时难以取舍,后来选了VC,不为别的,只为书店里两本书,VC 那本便宜6块钱。我的努力在班上无人能及,学的日夜不分,大三有了计算机后更是如此, 很多次父亲半夜教训我说我不要命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基础差,记忆又不行,条件也不好 ,所以觉得只有多花点时间才能赶上别人。居然后来有许多朋友说我有学计算机的天赋, 让我哭笑不得。我用的是486,16M内存,1G硬盘,当时同学们的配置都是P166MMX,我安装 一个Windows NT4.0需要一个通宵,编译一个BC5.0向导生成的程序需要近两个小时,我的 显示器是个二手的,辐射非常大,开机屏幕冒火花,看起来很酷的:),有一次程序写的 太久,觉得怎么白色的编辑器背景变成了紫色,以为显示器坏了,后来才发现眼睛不行了 ,不过说来也奇怪,到今天我的视力还能保持1.5,真是个奇迹。但是就是那台破机器陪伴 了我两年,让我学会了VC、Delphi、SQLServer等。后来那台机器给我阿姨打字用,据她说 一天她正打的开心,一股青烟夹着火苗从显示器钻出来,之后它才寿终正寝。

  大三假期找了个机会在一个计算机研究所实习,与其说实习不如说是做义工,工作了两个 月一分钱没有拿。但是这两个月对我的发展帮助很大,让我早一步了解了社会,刚去的时 候我当然是一窍不通,在那里我熟悉了网络,学会了Delphi和Oracle。由于工作很认真, 得到了比较好的评价,在一位长者的引荐下,我开始和他们一起做项目,这使我在大三大 四就有了自己的收入,大四又找了两家MIS公司兼职,虽然钱不多,但是在学生期间有100 0多的收入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我终于用自己赚的钱把计算机换了。大四下开始找工作,这 时我的工作经验已经比较多(当然现在想想非常幼稚),开始听父母的想去那个研究所, 实习过那个部门也希望我能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这种单位就是比较官僚 ,我一气之下就到了我兼职的一个公司做MIS的TeamLeader。在大三到毕业一年的时间,做 过了各种MIS,从煤气、烟厂、公安、铁路、饮食到高校,什么有钱做什么,工作也很辛苦 ,经常加班和熬通宵,从跟客户谈需求到设计、编码、测试、交付都要上。那时觉得很有 成就感,觉得自己还不错,现在想想真是很肤浅。

   来到上海是傍晚6点半,我们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我们找了一个20块钱的旅馆,这个房间连窗户都没有,7月份的天气酷 热难耐,房间里非常闷热。第二天我们开始租房子,因为身上的钱不多,我们基本都是步 行,花了一个星期时间,不知道在浦东转了多少圈后找到了一个400块的房子,但是我们都 不了解上海是付三压一,还要付半个月的中介费,买了一些锅碗瓢盆后,我们身上只有80
0块钱了,工作都还没有着落,这800块钱要支持到我们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为了省钱我们
自己做饭,每天买菜只花两块钱,她非常喜欢吃(也可能她在大学经常挨饿的愿意),看
到她现在这样省吃俭用我真的很不忍心。她以前的男朋友也没有放过她,经常打电话来骚
扰,并且来上海看她,还说了不少恐吓她的话,她过于善良,说他以前毕竟帮助过她,叫
我不要与他一般见识。以后的每天在家就是苦等面试通知,原本我想迅速找一家MIS公司解
决眼前的困难,但是她坚持让我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一
家通信公司,4000块的工资虽然赶不上MIS公司给我开出的价位,但也够在上海生存。她也
找到了工作,第一天上班她哭了,这是她来上海第一次流泪,我心里很难受也很感动。
由于是全新的行业,我把自己降到了零点,我学的VC、Delphi、数据库派不上用场,
摆在我面前的是嵌入式、协议、信令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我知道我没有退路,于是
拼命的学习,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应届毕业生一样,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半年过去我终于熟
悉了工作,并且得到了公司的表彰,薪水也加了一级。后面的日子里我们省吃俭用,把欠
朋友的1万多块钱还了,日子终于上了正轨。这时女朋友告诉我她想考研究生,我也很支持
,于是她辞职在家备考。


另外,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ProjectManager,他原来是一个大通信公司的产品经理,
对人非常和善,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他也给了我许许多多无私的帮助。在工
作上他给我充分的空间和信任。记得公司安排我维护一个接入服务器软件,由于代码量不
算太小(5万行),资料和文档都不齐全,我维护起来非常吃力,所以想重新把它做一遍,
公司领导不太支持,可能觉得工作量太大,但是他极力支持我,私下里他让我放手去做,
我的维护工作他挤时间做。在他的支持下,我花了半年时间完成了接入服务器的软件,并
且实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TCP/IP协议栈。在这里我学会了嵌入式系统设计、驱动开发、TC
P/IP和很多通信的知识,我花了一年时间终于使自己从MIS开发转到了通信行业,并且站稳
了脚跟。我的开发大量是对硬件的直接操作,不再受微软的操作系统,VC、Delhpi这些开
发工具的约束,我终于看到了另外一片天空。

我做事情喜欢追根问底,随着开发的深入,软件开发与硬件联系越来越紧密,硬件知
识的匮乏又对我的发展产生了障碍,而且芯片技术基本上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里,这对做
系统级设计是一个非常大的制约,一个新产品出来,第一道利润(也往往是最丰厚的利润
)常常都被IC公司如Intel、Motorola赚去了,国内的厂商只能喝点汤。所以我决心解决自
己的硬件技术障碍,并打算离开通信行业,进入IC设计相关领域。

当然我明白如果我对硬件了解的非常少,没有哪家IC公司会仁慈到招我这样一个一窍不通
的人来培训。所以我必须努力打好基础,学一些相关知识为以后做准备。就像我开始从MI
S转到通信一样,我看过大量通信方面的书,并且给一个ISP做过RADIUS计费分拣台,在这
样的背景下这家通信公司才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在的通信公司是做系统设计的,有不少PC
B Layout硬件人员,平常我就注意向他们学习,由于我做的是软件,在公司看硬件资料不
好意思,所以开始只好在家看,刚来上海工作我连续一年都在加班,后来不加了,因为我
要挤出时间学习,通常我12点左右睡,第二天5点半起,我上班比较早,地铁上如果人不多
我也用来看书。学习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实在不懂的问题就积累起来问硬件人员
,他们的帮助使我学习进度快了很多,因为在没有人点拨的情况下自学,我的一半时间是
花在解决疑难问题上,但这种问题经常是别人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我豁然开朗,我非常庆幸
我有这样的学习环境。在后面的一年里,我学会了看硬件原理图,学会了简单的硬件设计
(模拟电路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事情就是这样的,当你安安份份做软件,别人永远认
为你是软件开发人员,在你开始学习硬件时别人未必会认同,有位中兴通讯的朋友还对我

过,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学完。我也明白这一点,但我希望自
己做的更好。但当你熟悉硬件后大家又会觉得你好像原本就是软硬件都懂的,同事们也都
习以为常了。这个时候我可以把硬件资料堂堂正正的拿到公司看,没有人再大惊小怪了。
让我比较自豪的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一个IAD(软交换的终端设备)系统方案,包含软
硬件的选型、设计等内容,这个方案得到了公司和同事们的认同,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当我的硬件有了一定的进步后,我的软件设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我做的接入服务器CPU是Motorola PowerPC860,熟悉的朋
友都知道860 QMC与软件的批量数据传输通常采用BD表的方式,硬件人员做驱动的时候习惯
采用固定BD表,每接收或发送数据都将数据从BD表拷贝到用户Buffer,或从用户Buffer拷
贝到BD表,由于理解的比较深入,我自己重新实现了这个过程,采用动态BD表的方式,驱
动从一个网口接收数据,提交给我的软件进行三层交换,直至从另外的接口发送出去,没
有进行一次拷贝。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性能,使系统的指标接近理论值。软硬件的结合
使我的设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写的这个操作系统,编译后我把程序反编译成汇编
,找出其中不优化的代码,然后在C程序中进行调整。举个例子,很多CPU没有专门的乘法
指令,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这种CPU上进行一个乘法操作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指令周期,
有的朋友会说这个我知道,我会尽量避免采用



关键词: 工程师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