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编辑观点 > “华为”征集令

“华为”征集令

作者:janesun时间:2014-06-26来源:eepw收藏

  日前,《国家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会在京举行。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8904.htm

  《纲要》指导思想指出,“….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左看右看,只有符合要求了。

  的理念,做工程商人、围绕着市场的需求而研发。研发流程规范化,研究所的全球开花,都体现着华为在模式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若换成《纲要》中的句式,完全可以表达为“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破解公司发展瓶颈,推动华为业务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的实现跨越发展,为公司发展方式转变、技术安全保障、综合实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再看《纲要》的基本原则:需求牵引;创新驱动;软硬结合;重点突破;开放发展。难道,政府发出的是一道“华为”征集令?

  从需求牵引上看,华为产品发展有两个驱动轮,一个是客户需求导向,另一个是技术驱动。华为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是围绕着市场的需求而进行。而为了更好的技术市场化,华为引进了IBM的IDP研发流程,最前端的,正是客户的需求。

  从创新驱动上看,创新驱动是被逼出来的。

  因为华为选择的竞争目标都是世界领先者,它把自己逼上了创新之路。从当初与思科的竞赛,到今天加入到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市场,都不止是需求牵引,更是自我创新。

  2012年,华为固定网络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绝大多数运营商﹔2012年第四季度,华为在首次出现在智能手机全球领先厂商之列。

  2013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Ascend D2手机浸泡在鱼缸中展示性能。2014年巴塞罗那,华为又发布7寸平板手机荣耀X1,8寸平板MediaPad M1、可穿戴设备TalkBand,华为Ascend G6和无线路由产品E5786。从手机到平板,无线路由到智能手环。

  每一个市场开拓都有着创新的思维在作用。

  有人认为,华为走智能手机路线,意在为自己的网络产品做铺垫。但任正非也说过,有时候我们不要总想用革命性思想使自己颠覆,人类需要的不是颠覆,人类需要的是技术高质量的继承与发展。产品创新一定要围绕商业需要。

  因此,在网络产品市场暂时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发展智能手机即使是被逼出来的,按照任正非的说法,若能继承和发展华为的高质量技术,又何乐不为?

  从软硬结合上看。在华为发布Emotion UI产品时,华为消费业务部副总裁黄冀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智能终端的需求愈加丰富和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硬件优势外,还必须把硬件和软件、应用深度结合起来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软硬结合”也是最近几年发展卓越的公司们的“共因”:苹果,谷歌,小米,无一不兼有两方面的出彩。华为一系列的策略变向,如成立开发者联盟,涉足云计算等等,都有着明显的“软硬件结合”意味:不甘心只在硬件领域停留。除了手机,终端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等等的“硬”的业务,向在硬件基础上“软”服务进行尝试。

  从重点突破上看。市场前瞻性技术的不计成本投入是华为的制胜之道。任正非这样说:搞研发可是一门苦功夫,千万不要有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要做好每年投入几十亿,而三五年内不见明显效果的准备。华为基本法也这样描述:….靠研究开发的高投入获得产品技术和性能价格比的领先优势….。

  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华为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即使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华为仍坚持加大研发投入,2009年研发费用达到人民币133亿人民币,同比增加27.4%。

  根据华为自己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5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居全球第一。

  正是这种强度配置资源实现重点突破,使华为面临思科的挑衅时有了应对的底气。到了3G、4G时代,产业中的专利更是一个杀手锏。《纲要》这一条原则的出台,对业界公司可谓用心良苦。

  从开放发展上看。就在前不久,任正非接受国际媒体采访时谈到,华为之所以能进步到今天,与华为本身的开放有关。

  华为的“技术拿来主义”或许可以为开放一词做注脚。一方面,华为通过合理付费的交叉许可,创造和谐的商业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地积累自己的专利池,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筹码,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研发投入。合作伙伴方面,通过技术合作,利用华为独特的矩阵管理和企业文化,慢慢将合作伙伴同化为华为的一部分。

  这或许可以使那些完全的自有主义者重新思考一下研发和经营的思路。

  看集成电路产业纲要,看得出,政府呼唤更多华为啊。

  只是,那些带有华为基因的种子们,还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在今天的竞争格局下更好成长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看法?不妨也说一下。

 

隔离器相关文章:隔离器原理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