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测试测量 > 设计应用 > 高准确度温度检测器改善了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高准确度温度检测器改善了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作者:时间:2017-03-23来源:网络收藏

趋向日益密集的计算能力之发展已经增大了与热量有关的挑战。在很多系统中,冷却系统的能力对整体性能构成了很大的限制。标准冷却组件(笨重的散热器和耗费大量功率、充满噪声的风扇、或安静但昂贵的风扇)会给组件排列紧密的电子产品增加了尺寸限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性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冷却要求并确保电子产品正常工作的惟一方法是在系统各处采用准确、精密和全面的温度监视。

考虑到这一点,凌力尔特公司开发了高度准确的温度监视器系列,该系列产品可以非常容易地放置在系统各处。这个系列包括:

●LTC2997可准确测量其自身的温度或一个外部二极管的温度。

●LTC2996增加了监视功能,它将所测得的温度与一个高温或低温门限进行比较,通过开漏报警输出,就任何温度过高情况发出通知。

●LTC2995整合了LTC2996和一个双路电源电压监视器,能测量温度、将温度与可配置门限进行比较,并监察两个电源电压。

LTC2997是一款纤巧的高准确度温度检测器

LTC2997采用2mm x 3mm 6引脚DFN封装,非常适合测量FPGA或微处理器的温度,如图1所示。


图1:远端CPU温度检测器

为此,LTC2997向FPGA或微处理器的温度监视二极管发送测量电流,并在其VPTAT输出上产生与二极管温度成比例的电压。LTC2997还在VREF输出提供一个1.8V的基准电压,该基准电压可用作FPGA或微处理器中内置ADC的基准电压。对于这种采用外部检测器组件的配置,在0℃至100℃的温度范围内,其测量误差保证为±1℃,在-40℃至125℃的温度范围内保证为±1.5℃。典型温度测量误差会是小得多的,如图2所示。


图2:温度误差随温度的变化(LTC2997与远端二极管的温度相同)

通过将D+引脚连接到VCC,就可将LTC2997配置为使用其内部温度检测器。VPTAT电压有一个4mV/K的斜坡,每3.5ms更新一次。

工作原则

LTC2997在多个测试电流上测量二极管电压,并用该测量值消除任何受工艺影响的误差和串联电阻误差,因而实现了令人赞叹的准确度。

从二极管方程中可以解出T,其中T是开氏温度,IS是工艺影响因数,量级为10-13A,η是二极管理想性因数,k是波尔兹曼常数(Boltzmann constant),q是电子电荷:

从这个方程看出,温度和电压之间是有联系的,其联系取决于受工艺影响的变量IS.在两个不同的电流上测量同一个二极管(IS值相同),产生一个与IS无关的表达式。自然对数项中的值变成了两个电流的比值,该比值是不受工艺影响的:

与远端二极管串联的电阻提高了在每个测试电流上所测得的电压,因此导致了正的温度误差。复合电压等于:

其中RS是串联电阻。

LTC2997通过减去一个消除电压(参见图3a),从检测器信号中去掉了这个误差项。电阻提取电路用一个额外的测量电流(I3)来确定测量通路中的串联电阻。一旦确定了正确的电阻值,VCANCEL就等于VERROR.现在,由于串联电阻和检测器温度可以利用电流I1和I2确定,所以温度至电压转换器的输入信号就免除了误差。

高达1k的串联电阻一般引起低于1℃的温度误差,如图3b所示,这使LTC2997成为读出与温度管理系统相距几米远的二极管检测器读数之理想器件。确实,最长距离更加受制于线路电容而不是线路电阻。大于1nF的电容会在各种不同的检测点上影响检测器电压的稳定性,因此引入了额外的温度读数误差。例如,一条10m长的CAT 6电缆具有大约500pF的电容。


图3:串联电阻消除。(a)简化方框图;(b)温度误差随串联电阻的变化

与很多远端二极管检测器不同,LTC2997由于更新时间短(3.5ms),面对温度变化有可靠的温度测量算法,因此可以准确跟踪快速变化的温度,即使在测量间隔中也是如此。图4显示,当LTC2997整个置于冰水中之后立即浸入沸水中,该器件内部检测器的阶跃响应。


图4:LTC2997内部检测器的热阶跃响应


当应用于温度调节环路时,与数字同类器件相比,LTC2997有很多优势。它的快速响应时间和模拟输出温度消除了数字系统所需的大部分复杂性。例如,图5显示了LTC2997用于一个温度稳定在75℃加热器中的情况。在这个应用中,基准电压(通过一个电阻分压器)用来产生1.392V (= [75 + 273.15]K˙4mV/K)的目标电压。


图5:75℃模拟PWM加热器控制器

第一个微功率轨至轨放大器LTC6079对LTC2997的VPTAT输出和目标电压之差进行积分。积分所得误差信号由PWM振荡器转换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该信号再驱动PMOS开关,控制通过加热电阻器的电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