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市场分析 > 中国互联网公司应从雅虎的衰落中学到什么?

中国互联网公司应从雅虎的衰落中学到什么?

作者:时间:2016-07-28来源:中国企业家网收藏
编者按:就像在美国Google、Facebook迅速取代雅虎和AOL一样,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在进行着同样的新老交替。只是在20年后,这些成长起来的中国巨头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步雅虎后尘,成为一家缺乏创新日渐落寞的公司。

  是时候和说再见了。近日,美国电信运营商正式宣布以48.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核心资产。新闻、搜索、邮箱,这些曾经奠定互联网地位的武器,现在成了它的墓志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7/294649.htm

  在许多人眼里,雅虎已经“死”了很久。《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喜欢用“老爷车”、“生锈的铜管”来调侃这家公司,脱口秀主持人称之为“互联网行业的泰坦尼克”,而那些对雅虎失去耐心的华尔街投资人和分析师们, 恨不得在榨干它的最后一滴血后亲手把它送进坟墓。

  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雅虎跌去90%的市值开始,关于雅虎何时会死,以什么样的方式死的讨论就没有停过。尤其是当它连续错过了之后的几轮“大潮”:搜索、视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之后,几乎没有人再相信,这个迟暮的巨人还能上演王者归来的戏码。

  即便如此,这家几乎与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公司,在过去16年一直在试图走出泥潭。从第一任外部聘用的CEO蒂姆·库格尔(Tim Koogle)到接任者特里·塞梅尔(Terry Semel),从短暂回归的杨致远,再到“铁娘子”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救火队员”们都在用自己笃定的方式拯救雅虎。

  四年前上任,来自Google的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一度被认为会成为那个“拯救者”。她的确给这台老迈的机器增添了不少活力:大规模缩减产品线,重新聚焦自己擅长的事;从零开始通过大量收购进军社交和移动领域,移动广告收入一度超越了Twitter;以及最为重要也是最艰难的部分,在公司内部推动建立分享、创新的企业文化。

  当然,梅耶尔的实验相当于“刮骨疗毒”,也同时带来了目标不清、新老团队冲突、企业文化混乱等一系列副作用。加上雅虎多年的顽疾和来自华尔街的压力,她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又一个没能拯救雅虎的笨蛋”。

  雅虎还留下了不少“遗产”:雅虎日本是当地最赚钱的公司之一;它在2005年对阿里巴巴10亿美元的投资,已经变成了价值超过400亿美元的股票,相当于整个美国雅虎估值的8倍。

  雅虎还带动了新浪、网易、搜狐等一批当年门户网络模式效仿者们的成功,曾经是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学习的对象。它的衰落,对于许多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一次绝佳的观察样本。

  “ 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 ”

  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在雅虎内部达成共识:它到底是一家媒体公司,还是一家技术公司?实际上,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它一直在这两个定位中摇摆。

  在公司创立的头十年,雅虎是一家彻彻底底的媒体公司。通过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互联网信息检索,雅虎成为了整个互联网的“出水口”,凭借巨大的流量,吸引强生、雀巢、通用汽车这样的广告主在其主页上投放品牌广告,雅虎几乎统治了那个时代的互联网广告。

  提供“内容”,吸引“流量”,用“品牌广告”变现——雅虎这台巨大的赚钱机器在这几年高速运转,而当同类网站越来越多形成分流时,雅虎就从外部购买流量。比如雅虎曾花费50亿美元收购当时互联网上流量大户Broadcast.com公司。

  在互联网泡沫之后,新任CEO,来自传媒集团华纳兄弟的特里·塞梅尔更是延续和发展了这种媒体运作思路,通过分类广告和增值服务减少对品牌广告的依赖,而对于颠覆性的新技术--比如搜索引擎技术缺乏足够的重视。等到塞梅尔醒悟过来时,那个叫Google的小公司已经不可阻挡。

  媒体业务让雅虎度过了“黄金十年”,同时它来看到了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将会对自己产生的冲击。于是,以卡罗尔·巴茨为代表的继任者坚持,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把雅虎变成一家技术公司可解决增长的瓶颈。

  巴茨任性地关闭了一些她认为的“边缘”业务,包括在线视频分销及广告业务Maven Networks、个人主页服务商GeoCities,同时进行大规模的业务重组,导致了雅虎公司历史上最严重的人才流失,一些“元老级别”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在这段时间纷纷出走,直接导致了雅虎在未来几年的持续动荡。巴茨的努力最终把雅虎引向了另一个深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雅虎 Verison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