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市场分析 > “快鱼吃慢鱼”理论害了智能家居?

“快鱼吃慢鱼”理论害了智能家居?

作者:时间:2016-05-11来源:千家网收藏
编者按:对于物联网的产品,特别是智能家居产品,很难做好市场定位,只能满足部分猎奇者的心理需求,很难实实在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物联网时代自然是有刚需的,刚需其实就是更加方便的生活,而功能和需求的脱节是现在智能家居产品叫好不叫卖的原因。

  首先来谈谈什么是功能。现在做的也好,做智能硬件的也好,都流行着一种“最小可行性产品(MVP,Minimal-Viable-Product)”的论调,就是先做出具有最基本功能的产品,让一部分“天使用户”进行验证,再逐步完善产品。对此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这对做智能产品的研发其实是很有害的。为什么这样讲?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5/290980.htm

  因为这是互联网产品,特别是移动App开发的经验。快速迭代,不断完善的东西适合软件,却绝对不适合物联网硬件产品的开发。

  对物联网产品,特别是硬件类的产品而言,如果功能有问题,它对产品造成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因为没有那么多机会再向用户做市场验证。


“快鱼吃慢鱼”理论害了智能家居?


  来回顾下历史。在轮子发明以前,人们肯定对运输是有很强需求的,于是轮子很快得到普及。轮子的功能就是省力,完美契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一直延续到现在。同样的,汽车、电视、空调甚至马桶无一不是这样伟大的发明。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最初被设计出来的时候肯定都不如现在好用,这不是一个迭代过程吗?

  让我们一步步来看。举个简单例子,你不再操心家里的电器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下班回家有车直接来接你根本不用等,回家的时候饭菜好了直接吃。简单来说,就是傻子和懒汉向往的生活。

  我们做智能硬件,明明要做的事情是新时代的事,思维方式却还沉浸在旧时代,这样做连互联网思维都没用上。但这趋势是一种快速挺进市场的办法,而现在流行的快鱼吃慢鱼的理论更是加速了MVP理论的流行。这样做,其实是把市场作为检验产品可行性方案的场所,把用户作为实验对象,而其本身出发点所谓的“市场需求”不一定站得住脚。再快的鱼,没有爪牙一样吃不了慢鱼,白白成为大鱼的猎物。

  来看看互联网公司会怎么做这件事情。真正好的产品肯定需要经过细心的打磨和雕琢才能出的来。而让用户自己参与其中尤为重要,因为产品最后都是用户自己一点点与厂家一起做出来的,所以用户直接就为产品买单了,根本不需要再费力营销。这是小米的营销模式之一,亦是其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一些厂商照葫芦画瓢,在也学小米在线上线下组织粉丝群,举办各种活动取得用户关注,然后等得时机好像成熟了,就慌慌张张上众筹,其结果多半不如人意,只好找渠道商帮忙撑一下门面了。

  这种模式本身是要求对互联网的理解比较深刻的人来做才行,笔者也参加过不少智能硬件团队组建的所谓粉丝群,见得多的有两种群。其实这都是对互联网认识不清,导致对粉丝经济不理解而造成的。

  一种群有专人负责陪群里的粉丝互动,什么都聊,天南海北一阵瞎侃,分分钟聊上好几百条,看着很活跃。而事实上呢?这样的粉丝并不是产品的粉丝,也很少对产品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团队仍然固守着流量思维,以为人气高就是产品好,这里面误会很大。他们出发的时候,瞄准的就是粉丝的钱包,而不是粉丝的需求。

  还有一种群,总觉得自身产品没什么可聊的,所以偶尔在群里发一下最近动态,请段子手或者公关公司做一个营销广告的连接,发一通红包并拜托群友转发。这种团队对用户换人粉丝的理解层次甚至比前一种团队还要差,他们都只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作为信息传播的通道去对待,但后一种甚至懒得去经营,只是象征性地表现一下互联网思维。

  这其实和花钱打广告没什么区别,可能就是花的钱相对较少而已,对用户需求的挖掘一点用都没有。急着卖产品的结果就是,产品市场反应平平。这就是现在很多创业企业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思路太过传统,根本没有将思路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仍然把产品作为利润中心,把分销渠道作为产品销售方法,其结果是拿着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这里面大多是一些常年从事传统行业,受到互联网冲击的企业的作法。

  功能和需求的脱节。一方面,由于是新的市场,企业缺乏可供参考的数据,对产品功能定位本身就可能出现很大偏差。比如有个团队做了一块智能坐垫,能采集用户坐在上面的一些数据,比如坐了多久,坐姿是否规范,从功能上来讲已经具备了开发产品的可行性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智能家居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