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高校动态 > 大学育人毕竟不是蒸包子

大学育人毕竟不是蒸包子

——
作者:时间:2006-12-22来源:人民网收藏
记得多年前未读之前,就听到一些忠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假如你爱一个人,那么把他送去读——因为是天堂;假如你恨一个人,那么请你把他送去读大学——因为大学是地狱。”所以,我不知道对于蔡银寅来说,大学意味着什么?

  
  《江南时报》前日刊发报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三学生蔡银寅,学的是与经济风马牛不相及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却写出了一本22万字的经济学专著《交易论》,而此前他也曾发表过经济学论文数篇,还于近日当选2006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过多纠缠于个人的成长细节,将会迷离我们的关注视角,相对而言,由此所揭示的“蔡银寅现象”倒是很有必要来谈一谈——因为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对“身在此系心在外”的“大学偏科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培养,不仅有关这些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着大学的理念与精神,追求与方法。

  提及大学教育,就有必要说一下大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大学存在的必要性。这些颇有些“原罪”味道的问题,必然将我们引至对大学本源的“天问”。国学大家任继愈先生曾形象地批评说:“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这样不会出人才,有人才也被埋没掉了。”诚如此言,如果大学真如开包子店那么容易,学生将被训练为一台快速被动接受大量信息的机器——而这是我们主流教育的命门之所在,更是时代教育的困惑之寄生。

  是谁造就了“蔡银寅现象”?如果把问责的板子打在学校身上,恐怕有点勉强,因为这不是一个学校的“特产”,而是具有一定普适性的问题——在当下“蒸包子”现象颇为兴盛的情况下,我们应从大学的源头和自身的程序上进行反思。可以说,从教育的源头开始,学生就如同走进了“蒸笼”,开始了“消磨个性之旅”,叛逆者要么如韩寒之流,反其道而行之,终而成就自己的价值,要么守着“无奈的专业”终老此生,真正能如愿选择喜爱的专业发展自己的,凤毛麟角。特别是在高考面前,很多学生选择专业时,先考虑的已不再是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是只要能够进入大学,专业喜好无所谓了。结果到了大学,发现自己的专业并非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大学实行的是专业化的教育,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在老师的“劝导”中沦丧。

  对于“蔡银寅现象”,大学要做的事情并不难。一方面自然要从源头开始改革,让这些本不该断裂的环节真正“接轨”;另一方面,则无外乎对一些诸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遵循教育规律”之类的理念进行细化与落实。如果这些精神理念层次的问题不解决,那么不仅有第一个蔡银寅,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不仅这个学校存在,其他的学校也可能出现;不仅对个人的成长产生限制,还可能诱发“破窗效应”,最终形成一种非良性的循环。

  大学育人,毕竟不是“蒸包子”呀!


关键词: 大学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