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设计应用 > 基于CH341A的USB串口通讯设计

基于CH341A的USB串口通讯设计

作者:时间:2011-04-02来源:网络收藏

摘要:为解决当前计算机串行接口只有,难以满足旧型号设备或某些单片机要求RS232的问题,出两款RS232/电路。采用与MAX223集成电路芯片构建标准9线RS232/通用接口转换器,无需编程。采用与PIC16F877A构建单片机与计算机之间的U-SB电路,软件遵循RS232通讯协议,硬件进行电平转换。实际使用表明,这两款产品与计算机端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应用程序完全兼容,且通讯过程中无握手失败现象。
关键词:USB;RS232C;通讯;接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热插拔功能的USB接口逐渐取代了RS232C接口,使得采用RS232C通讯的旧式设备应用受到限制。此外,由于RS232C通讯接口编程简单,控制灵活,大多数MCU仍然把它作为一个标准模块固化在其外围电路当中。目前,市面上虽然有一些成型的USB/ RS232C转换产品,但功能比较简单,只支持3线通信方式,并且与PC端的应用程序不完全兼容,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握手失败的情况。本文根据实际情况中PC的USB接口使用情况,了两款产品,在芯片厂家提供的驱动程序下,仅需少量编程即可满足USB与RS232C接口的转换问题,以及实现MCU与PC之间的USB通信。

1 简介
CH341A是南京沁恒公司生产的USB总线转接芯片,其引脚排列如图1所示。当CH341A工作在异步串口模式时,CH341A提供串口发送使能、串口接收就绪等交互式的速率控制信号以及常用的MODEM联络信号,用于为计算机扩展异步串口,或者将普通的串口设备直接升级到USB总线。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2896.htm

a.JPG


异步串口方式下CH341A芯片的引脚包括:数据传输引脚、硬件速率控制引脚、工作状态引脚、MODEM联络信号引脚、辅助引脚。
数据传输引脚包括:TXD引脚和RXD引脚。串口空闲时TXD和RXD为高电平。硬件速率控制引脚包括:TEN#引脚和RDY#引脚。TEN#是串口发送使能,当其为高电平时,CH341将暂停从串口发送数据,直到TEN#为低电平才继续发送。RDY#引脚是串口接收就绪,当其为高电平时,说明CH341还未准备好接收,暂时不能接收数据,其原因可能是芯片正在复位、USB尚未配置或者已经取消配置、或者串口接收缓冲区已满等。
工作状态引脚包括:TNOW引脚和ROV#引脚。TNOW以高电平指示CH341正在从串口发送数据,发送完成后为低电平,在半双工串口方式下,TNOW可以用于指示串口收发切换状态。ROV#以低电平指示CH341A内置的串口接收缓冲区即将或者已经溢出,后面的数据将有可能被丢弃,正常情况下接收缓冲区不会溢出,所以ROV#应该为高电平。MODEM联络信号引脚包括:CTS#引脚、DSR#引脚、RI#引脚、DCD#引脚、DTR#引脚、RTS#引脚。所有这些MODEM联络信号都是由计算机应用程序控制并定义其用途,而非直接由CH341控制,如果需要较快的速率控制信号,可以用硬件速率信号代替。
CH341A芯片的ACT#引脚用于USB设备配置完成状态输出。当USB设备尚未配置或者取消配置后,该引脚输出高电平,当USB设备配置完成后,该引脚输出低电平。CH341A芯片内置USB上拉电阻,UD+和UD-引脚可直接连接到USB总线上。CH341A芯片内置电源上电复位电路,RSTI引脚用于从外部输入异步复位信号;当RSTI引脚为高电平时,CH341A芯片被复位;当RSTI引脚恢复为低电平后,经过20 ms左右的复位延时后,进入工常工作状态。
CH341A内置了独立的收发缓冲区,支持单工、半双工或者全双工异步串行通讯。串行数据包括1个低电平起始位、5~8个数据位、1或2个高电平停止位,支持奇校验/偶校验/标志校验/空白校验。CH341A支持常用通讯波特率:50、75、100、110、134.5、150、300、600、900、1 200、1 800、2 400、3 600、4 800、9 600、14 400、19 200、28 800、33 600、38 400、56 000、57 600、76 800、115 200、128 000、153 600、230 400、460 800、921 600、1 500 000、2 000 000等。
CH341A的通讯操作采用虚拟形式,在计算机端安装好驱动程序后,即将USB接口虚拟成RS232接口,便可利用RS232通讯协议对USB进行操作。CH341A设备驱动程序安装成功,并与计算机可靠连接后,在“设备管理器”中显示的信息如图2所示。

11.JPG


数字通信相关文章:数字通信原理


通信相关文章:通信原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