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设计应用 > 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地下田野文物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地下田野文物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者:时间:2011-07-11来源:网络收藏

我国历史悠久,古墓葬、遗址等资源丰富。我国监管的现状是:地下分布点多、线长、面广,且所处位置大都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地下田野文物管理人员数量少,巡查难度大,监管落后。这给不法分子盗窃文物等违法行为以可乘之机,盗窃行为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利用微震了对地下田野文物保护系统的。通过在目标区域建立,完成对震动信号的采集、分析、判别,判断是否有盗掘行为的发生,对田野文物监控的目的。微震是微地震研究的一个应用领域,本是微震技术在文物监控领域的一个应用。
1 系统总体概述
系统包含检波监测网、调理电路、工业控制计算机三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检波监测网采集人为活动产生的震动参数,并可多节点定位,调理电路完成对原始信号的放大、变换、滤波等处理,信号采集PCI卡通过工控机的PCI插槽完成对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数据传输,数据经工业控制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判别后做出识别,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网络向远程控制中心发出报警信号,远程控制中心收到报警,采取相应措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1843.htm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检波监测网

检波监测点对目标区域实行监控,实质是监测目标区域内的各种震动信号。
检波监测网由N个检波监测点组成,检波监测点的个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本设计采用HK20DX-10S系列地震检波器作为检波监测设备。该系列地震检波器采用引线簧结构,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假频高、耦合好等特点。该系列检波器适合沼泽、浅海、丘陵、山地、戈壁等不同地表环境的工作。其技术指标如下:自然频率10±5%,开路阻尼系数0.3,闭路阻尼系数(并1 kΩ)0.7±5%,开路灵敏度0.28 V/(cm·s-1),闭路灵敏度(并1 kΩ)0.2±5%,线圈电阻395±5% Ω,并联电阻后直流电阻(并1 kΩ)283±5% Ω,失真度≤0.2%,假频≥400 Hz,悬体质量11 g,最大位移(P-P)1.5 mm,允许倾斜角度<10°。
该系列地震检波器假频大于400 Hz,具有很强的抗横向干扰能力,大幅度提高了检波器的通频带宽度及信噪比。采用引线簧焊接导电结构,保证检波器的高可靠性。检波器体积小,易于埋置,与大地的耦合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有效提高了检波器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2.2 调理电路
调理电路对地震检波器采集到的电压信号进行滤波、放大,调整成适合工业控制计算机处理的信号,其单路设计如图2所示。

IN端是地震检波器信号采集端,OUT端是工业控制计算机端,R00、R01、C01可以根据滤波、放大需要进行相应设计,调理电路路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2.3 工业控制计算机
本设计采用的工业计算机包括工业控制计算机核心、高速模拟量数据采集卡、网络模块等部分,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2.3.1 工业控制计算机核心
本设计采用GT-6355工业控制计算机,英特尔凌动230处理器,主频1.6 GHz,主板采用英特尔945GC+ICH7芯片组,双通道内存接口,最多支持4 GB的DDR2 533/677 MHz内存,显示卡采用英特尔GMA950图形媒体加速器,最大共享内存224 MB,1个英特尔82573L PCI-E千兆网络控制器,2个SATA硬盘接口,1个RS-232接口,1个RS-232/422/485接口,6个USB2.0接口,PICMG1.0总线,支持PCI及ISA扩展设备,含PCI扩展单槽。该工业控制计算机性能稳定、资源丰富、使用方便,且能适应恶劣环境。
2.3.2 高速模拟量数据采集卡
本设计采用PCI-1713型高速模拟量数据输入卡。该卡是一款PCI总线的隔离高速模拟量输入卡,提供32路差分模拟量输入或者组合输入通道,每个输入通道的增益可编程控制,可对不同通道使用不同增益,并采用单端和差分输入的不同组合方式来完成多通道采样。模拟量输入范围为:双极性时,±0.625 V,±1.25 V,±2.5 V,±5 V,±10 V;单极性时,0~1.25 V,0~2.5 V,0~5 V,0~10 V,最大输入过载电压±30 V;A/D转换器的采样频率可达100 kS/s、分辨率为12 bit;带有一个4 KB采样FIFO缓冲器,该特性提供了Windows下连续高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2 500 V(DC)的直流隔离保护,用于保护PC及外设免受输入线上高压电的损害;支持软件内部定时器触发或外部定时触发;工作温度-20 ℃~+70 ℃,能适应户外工作要求。
数据采集过程如图3所示。

3 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系统采用Windows XP作为操作系统平台,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应用软件采用微软公司的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05进行设计开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