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从"制造"到"智造" 英利自主研发应对寒冬

从"制造"到"智造" 英利自主研发应对寒冬

作者:时间:2012-11-08来源:SEMI收藏

  作为我国产业发展排头兵的产业,前些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从去年至今,国内90%以上的企业面临亏损、减产、停产。企业集团日前召开转型升级动员大会,宣布将从商业模式、营销模式两方面转型,从管理、技术、质量、品牌、队伍五方面全面升级,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38680.htm

  “公司将以“创新、升级、发展”为总要求,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创新和变革为动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整体升级,通过管理创新实现员工队伍整体升级,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巩固确立光伏主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全面提升混业经营的发展水平,实现公司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全面提升。”集团副总经理郑小强表示。

  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王志新表示,多年来,英利集团在太阳能光伏技术方面已经申请国家专利445项,170项已获授权。在英利集团总部厂区内“英利集团第一届科技创新博览会”的产品展示空间里,从磁悬浮飞轮储能样机到享誉全球的高效“熊猫”组件,处处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影子,彰显着“英利智造”的创新实力。

  转换效率提上来,生产成本降下去,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产品同质化较高的情况下,高效电池产品意味着高附加值,竞争力也就更强。”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宋登元说。

  “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不计成本地单纯追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很难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只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才会被市场接受,才能与常规能源竞争,尽快实现太阳能电力的平价上网。”宋登元介绍,“熊猫”N型单晶高效太阳能电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9.5%,比普通电池片高出1个多百分点,成本却比同类公司降低30%以上。

  多晶电池转换效率从2007年的15%提升至18%,电池成品率从2007年的92.9%提高至97.3%,硅片厚度从2007年的325微米到现在的180微米,碎片率却不到1%……自主创新正在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成为企业壮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以180微米硅片切割工艺研究为例,虽然可以将硅片切至100微米甚至更薄,但经过工艺部门与车间的反复实验,我们发现180微米是各项数据的最佳结合点。”英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起,英利集团大力推行“全员创新”,依托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支撑及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平台的建设,同时吸纳一线技术员工加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大技术团队,让每名员工想作为、敢作为、有作为。集团内部建立起前沿创新与一线创新互动,专项创新与产业链创新互动,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的“三大互动”创新模式,下拨专项科研资金,员工得到切身利益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生产运营成本的降低。

  科技部“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这两个代表着行业最高研发水平的研发平台落户英利,同时聚集了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和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英利集团具备了高水平研发的平台和沃土。

  自成立以来,英利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组建了一支由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与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1100人的大技术团队,实现前瞻性研发、实验室技术创新、一线设备工艺创新,持续推动材料、工艺、流程方面技术进步。仅去年一年创新科技成果达到265项,几乎每天都有创新成果出炉。

  截至目前,该集团共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973计划2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计划1项,正在申报的有三项。科技创新共获得各项奖励17项。公司撰写和参与编写的行业标准15项。



关键词: 英利 光伏 新能源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