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管理赏析 > 帝王学纵横谈

帝王学纵横谈

—— 治国宝典《资治通鉴》(1)
作者:叶钟灵时间:2012-05-17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自司马迁作《》以后,他独创的纪传体通史,成为“史家之绝唱”,编史之范例,以后的《二十四史》大体都是走的这一条道路,多少年未有人再敢写另一部通史。但自《》至《五代史》计共1500卷,卷帙浩繁,读一遍即很费时间和精力,且不易掌握线索和要领。到了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皇帝重视吸取前朝历史教训,提倡修史,政治也比较开明,士大夫敢于说话,加上造纸、印刷发达,为编史提供了必备的有利条件。恰在其时,正好出了一位在学术上堪与司马迁媲美的杰出史学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32540.htm

  (1019~1086年),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进士出身,在政治上属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斗争中两派互有胜负。他出身名门,为人正直,自幼对《左氏春秋》等史书饶有兴趣,之后更博览群书,为他在学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有鉴于以往历史“迁、固以来文字繁多……何暇周览”,而有志编一本“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通史。他的这一远大志向得到了英宗、神宗的大力支持,网罗了当时的一流史学人才,政府提供充分的史料及包括纸笔等一切费用,保障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等也甘于寂寞,苦心孤诣,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凡历19年(1066~1084年)而书成。神宗观后大加赞赏,称其“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功,故特赐名《资治通鉴》,并御制序文,令当朝宣讲。而司马光在编写过程中的确极端认真,事事考据,字字推敲,翻阅资料,“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所采正史以外,野杂史书笔记小说凡322家之多,巨著写成,司马光已“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真的是“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了。

  《资治通鉴》采用编年史体例,大致上接《左传》自(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60年),计共1362年间的兴盛衰落,按年编次,先后叙述,于史事发展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全书包括主要史实294卷,“又略举事目,为目录30卷,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为考异30卷。”司马光治史另辟蹊径,自成一家,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足以稽懋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成就不亚《》,故《史记》、《资治通鉴》合称“史学双壁”,相互辉映华夏古今。

  司马光以《左传》为范本,记事按年排列,史料翔实,每遇大事必清楚交代前因后果,使读者了解事非孑然孤立,突然发生,实彼此相关、互为影响。经司马光最后审定、“细删”加工的《资治通鉴》虽在文字上平实无华,不事雕琢,可读后余韵悠长;人物刻画详略得当,了了数笔而栩栩如生,成为历史散文典范;评论上针砭时弊较为客观公允,不敢妄断。司马光“网罗众说,成一家言”,因而《资治通鉴》问世后,不仅为时人所重,也受到后人的一致推崇,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必读史书。研究《资治通鉴》乃成为一项专门学问,称为“通鉴学”。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均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数不胜数。宋人朱熹根据《资治通鉴》,提纲挈领,写成《资治通鉴纲目》,新创“纲目体”史书,受到人们的重视。宋末元初,胡三省花了30年时间,为《资治通鉴》作注,发掘隐微,补充修正,方便了读者,学术价值甚高。他对《资治通鉴》还作了极高的评价:“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于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明末清初,严衍又历时30年,详检十七史,为《通鉴》补遗拾缺,著《资治通鉴补正》294卷,被称为“学识的记里碑”。清代王鸣盛曾评价《通鉴》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未完待续)



关键词: 史记 司马光 201205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