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市场分析 > Q-Cells申请破产:西方光伏企业主导地位或将被中国企业取代

Q-Cells申请破产:西方光伏企业主导地位或将被中国企业取代

—— 国王死了国王万岁
作者:时间:2012-04-10来源:光伏制造收藏

  “国王死了,国王万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31189.htm

  世界最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之一德国于4月3号向Dessau一家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去年,的经营之路就已是艰难。2011年该公司全年亏损额达8.46亿欧元(约合11亿美元),产品跌价与销售不畅使得入不敷的步履维艰。

  由于去年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下跌近75%,不少非一线的企业难以支撑,走向破产之路。但作为昔日行业内巨头之一的Q-Cells,它的消亡意味着行业“重新洗牌”,即西方企业的主导地位正被大型高整合的中国光伏企业(比如尚德、英利以及天合)所取代。

  Q-Cells以及其它西方同行的失败原因并不复杂,就是“成本”二字。过去3、4年,由于光伏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大幅下跌,高成本的光伏制造商赢利遭到重创。尽管每一家多晶硅垂直一体化企业的价格并不一样,但组件的平均销售价格从2008年的每瓦4美元下降至2011年末每瓦1美元。随着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直至低于制造成本,很多原先在组件业务方面赢利的光伏企业出现不利状况。尽管大型企业Q-Cells比那些较小型同行“生命”延续了久一点,但依然逃脱不了濒临破产的宿命。去年,价格下跌低于绝对最低限额给Q-Cells致命一击。

  与大部分光伏企业类似,2011年Q-Cells以亏损告终。但相比于中国三大顶级光伏企业(尚德、英利及天合),该企业的亏损细节显示出其处于更为严峻的位置。对于2012年严峻的市场环境预期所导致的减值费用达3.985亿欧元,几乎占净亏损(8.458亿欧元)的一半。Q-Cells2011年营收10.23亿欧元,扣除非经常性费用,其净利率为-43.7%。

  更值得指出的是,该公司的毛利率为负值,这与中国大型光伏企业形成鲜明对比。2011年,Q-Cells的毛利为3300万欧元,总减值/偿付费用为9720万欧元,那么年度毛利率即为-6%。而中国光伏企业尚德、英利以及天合的年度毛利率分别为12.3%、16.7%以及16.2%。2011年平均ASP下跌25%-35%,Q-Cells的年度平均毛利率转为负值。在过去几个月里,市场定价很可能已经下降并低于Q-cells的最低成本门槛。

  鉴于此,企业开始生产产品就意味公司将亏损更多,这也是为何当市场开始全面复苏之时,一些企业反而关门大吉。过去一些年,那些在资产负债表上有压力的企业无法熬过长期停产而走向破产之路就是明证。除了一些其它因素,这些动态因素也导致了Q-Cells走向消亡。

  一些投资者也许会总结道:当那些顶级光伏逐一走上破产之路,光伏业将不再为续。Q-Cells毕竟不是小角色,几年前,该企业还是全球顶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之一。更有一些投资者还会为光伏业贴上标签:光伏泡沫。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些怀疑论者是对的。光伏业的确存在泡沫,而且在过去五年内达到顶峰。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光伏业的泡沫?简短的答案即补贴。为了令光伏业可持续发展以及长期在经济上可行,其需求必须不可受到任何补贴的影响。然而,补贴对于任何行业都并非新概念。世界各地的所有政府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会对特定的行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补贴。光伏业还没有发展到没有补贴即可达到电网平价的规模。因此,所有泡沫终会浮出水面,并促使光伏业进入残酷的整合浪潮。

  Q-Cells,与之前那些倒闭的同行类似,也仅仅是这些泡沫的残余。德国以及其它欧洲各国的高补贴令光伏业蓬勃发展,然而它们中很多被创建也仅仅是短期利用采取补贴的市场。资本是廉价并且易得的,尤其矿物燃料的价格飙升,可再生能源被视为替代品的时候。

  丰厚利润也令资本扩张的投资回报率变得丰厚,以致投资在短短一年之后即可全面回收。另一方面,获取资本的简单途径(尤其对于那些大型光伏企业)可以令那些投资于并未证实的技术以及未经检验羽翼未丰的企业也有利可图。

  过去几年,大多数光伏企业的失败并非光伏业的错误,而是业务模式的错误。与多数欧洲以及美国高成本制造同行一样,Q-Cells的商业模式目标即降低成本,直致能够与电网平价相匹配以及在没有补贴的背景下依然可以经济可行。倘若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这是一个健全的策略。不过在真实的自由市场里,竞争会驱使成本大幅下降,一旦市场价格低于制造成本,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只能黯然收场。

  补贴政策令缺陷颇多的商业模式得以实现,比如去年美国企业Solyndra的破产,Q-Cells的破产亦是资本主义下的一个受害者。过去一些年里,很多著名的企业在过去5、6个季度里在市场依然产生利润。在封闭的环境里,一年前组件平均销售价格足够低,如果相比于电网电流价格,很多没有补贴的市场依然能够在经济上可行。没有竞争,那些与Q-Cells制造成本相同企业在很多地区市场已经达到非补贴的可持续性。鉴于此,很多类似企业在原先的成本目标上取得成功。

  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一切皆是相对的。中国顶级光伏企业,比如尚德、英利及天合,已经将栏杆设的很高。很多人会心生埋怨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做法。但随着各家企业不断公布财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一线光伏企业是如何降低成本的。这一切并不复杂,仅仅依靠的就是成功的商业策略:规模以及一体化。

  英利绿色能源与天合光能是效率的绝佳典范。英利去除了一些中间环节,并保持完整垂直一体化的制造模式。天合通过重要供应商(供应不在内部制造的组件)的现场协同定位取得了同样的成绩。在集中地点的极其大规模的经营业令中国制造商达到水平整合并在内部生产出可消费的组件,以进一步提出额外的中间商。纵向与横向的协同作用不仅为成本也为运输时间降低了后勤方面的挑战。

  Q-Cells则相反。该公司以生产光伏电池为主,原先为单一性垂直制造商。如果从中国采购硅片,路线通常要绕过半个地球,塞维LDK曾经是他们的主要供应商。Q-Cells也从下游扩展至组件生产,随后与中国企业(比如韩华新能源)签署组件合约。这种情况并非Q-Cells独具,美国企业Sunpower也曾详细介绍过横跨5个不同国家的供应链。

  一切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即竞争摧毁了低效率。业内最低制造成本的光伏企业(尤其中国企业)持续致力于降低制造成本,使得光伏组件的市场平均销售价格越来越低。价格下跌(尤其是过去三个季度)加速了整个行业的整合。由于组件平均价格从2011年的Q2的每瓦1.50美元下降至去年年末的每瓦1.00美元,业内多数企业(在中国之外的企业)的制造成本的门槛受到冲击。

  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企业停产以及去年下半年一连串破产潮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旦市场价格下降低于这家企业的最低生产成本,并且没有任何复苏的迹象,该企业的商业模式将会被完全打破。

  尽管有些企业制造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整个行业的整合还是给所有企业带来程度不同的伤害。尽管去年很多投资者已经将Q-Cells边缘化,但该公司去年依然是市场中的大玩家。2011年,Q-Cells的电池出货量为783MW,占整个行业全年出货量的3%。在这总出货量中,多晶硅电池717MW,这意味着无论是内部还是生产还是外包,上游硅片的采购与下游组件的量应该相同。换句话说,在短期之内,全球供应链有意义的一部分受到影响。对于那些与Q-Cells有大量业务往来的企业,影响或许也是不小的。

  整个行业主要受到多晶硅的现货市场价格下降的影响。业内“成本之王”的定价处于并不合理的水平,并利于再投资。甚至更极端的情况还会出现,即报价低于业内制造成本最低的企业。随着产能缩减以及过去2、3个季度公司一连串的倒闭,整个行业受到最大的冲击即一连串的清理库存,因为这一举措令业内定价低于可持续水平。

  再次以Q-Cells为例。2011年末,该公司的库存金额达1.85亿欧元,同时期,天合的库存金额为2.5亿美元。这令Q-Cells无法继续经营,而是很肯能将库存清理至买家市场以应付该企业的债权人。那些与Q-Cells的倒闭紧密相关的企业很可能也将受到价格局势的负面影响。

  清理库存很可能是促使迅速下跌平均销售价格的根本原因。据报道,中国三大顶级光伏企业(尚德、英利及天合)的组件平均销售价格整个2011年都比现货市场平均值高出10-20%。

  由于市场价格已经影响到业内绝大部分企业,目前的整合周期很可能将继续进行下去以及最终将这个领域大幅缩减。就在一年前,天合光能CEO施正荣预测,2015年,业内存活下来的企业很可能只有一两十家。鉴于目前行业的价格水平,2015年这个时间预期很可能还将提前。

  当业内残留的“泡沫”全部被清除,市场价格才能趋于稳定水平,并令业内“成本之王”取得利润,不仅可以顺利经营,还可以再投资以便支持全球不断上涨的市场需求。

  由于光伏装机成本已经很低,在很多重点市场已经到达电网平价。比如德国,上网电价率已经大幅下降并低于电网水平,这意味着一种自然的需求曲线或将主导之后的市场。尽管很多市场依然存有光伏补贴政策,但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总安装成本已经降低至一定的水平点,即每度电成本低于目前主要光伏市场(包含中国)的电网率。

  光伏业泡沫终将消散,届时的光伏业将不会依靠补贴为续,而是市场的自然需求。千帆过尽,大浪淘沙之后,唯有真正的英雄才能笑到最后,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 Q-Cells 光伏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