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半导体照明产业 畸形“崛起”启示录
消费者不买账,最终只能靠政府买单。据曾冠军介绍,国内LED产品的销售更多的还是集中在亮化工程、户外显示、事业单位的看板、显示器等政府支持或强制采购领域。“虽然这部分市场已经逐步成熟了,但是也给政府带来了太多的寻租空间。”曾冠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6890.htm“国内尚未普及LED在日常通用照明上的应用,是与其目前的生产成本及销售价格息息相关的,LED的价格比传统照明工具的价格要高很多。”刘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老百姓买一个荧光灯管和镇流器只需要30元左右,而一个内饰LED灯管需要花150元,相差5倍之多。
“对节能灯的接受热情普遍不高的普通消费者,更不会关注更贵的LED灯了。”刘珍表示。
金鹏则表示,导致LED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中的材料成本高昂。现在一个LED灯,芯片的成本就占到50%以上,很多LED芯片都是用蓝宝石做基底,甚至有些用更昂贵的碳化硅。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LED还无法短期内在居民日常照明上获得有效普及。
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产业结构上看,由于LED中上游产品壁垒极高、技术要求高,我国企业很难进入中上游,而是大多集中在下游产业。
《关于印发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中指出,从产业结构来看,深圳市LED企业虽然涵盖了上中下游的各个领域,但是其比例相差悬殊。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LED企业中,处于下游的应用产品企业、封装企业、配套企业各约占33%,外延芯片等中上游企业仅占1%。另外,从产业结构来看,分装、应用和配套产品各约占销售总额的30%、60%和9%,而处于中上游的外延及芯片的份额则不足1%。
并且,在LED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均缺少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现有大企业的带动性远远不够致使我国LED产业的总体竞争力较弱,专业分工带来的集群效应远未得到体现。
做大做强还靠自己
对于今后的政策,曾冠军建议,政府不应该大批量地上马相关应用项目。而应该把投资放到研发领域,尤其是芯片的研发,逐步实现核心技术本地化。
曾冠军还对今后LED市场的走向作出了预测,他认为,信号灯、室内商业照明以及亮化工程和户外显示领域仍然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因为,在这些领域,LED已经能将节能、环保、寿命长、基本无须维修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路灯和通用照明则还没有到快速发展的时机。
不过,吴初瑜却认为,LED最为新型的照明光源存在很多优点也有一些不足。对于这些优缺点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就目前来讲,我国发光效率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而LED产品的价格也以每年20%~30%的速度在下降。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一两年内是应该能得到缓解甚至解决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并不次于西方发达国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