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水到转型 可穿戴行业的中国“奔跑者”
一时间,在用户、投资人的心中,逐渐给土曼戴上了“跳票”的帽子。这让当时的土曼陷入了困境。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3923.htm如果说土曼的困境是一次在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的倒逼,咕咚手环遇到的则是实实在在的代工厂问题。
“代工厂生产的非常慢,根本满足不了用户的订单。”咕咚CEO申波坦率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手环S在规模生产的过程中,良品率不够高,因为工艺实在是太难了,导致工厂在不断地优化它模具,但最后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经历了一些困难后,咕咚关闭了淘宝店,不再直接零售,只接受合作伙伴的需求订单。
InWatch也在2012年感受到了压力。由于当时设计的产品有一块屏幕工艺要求很高,设计上有多角度弧线,这存在一定的难度。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大多数厂家做出的成品非常粗糙。
InWatch的CEO王小彬找了无数家工厂,从山寨到上市公司,最后还是通过人脉资源,找到一家大型上市公司,这项工序进行了六个月,对方最终只做出了四片。
“现在在深圳,至少一百家可以做(这样的屏幕),可当时最好的公司也是这种水平。”王小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那时候我们有一个小创新,USB插进表带里。但最后由于这个表带,我们没有及时出货,原本2013年年初可以出货,一直拖到了当年10月。”王小彬表示。
过渡
黄汪或许显得较为幸运一些,在小米手环之前,黄汪还曾做过一款叫zwatch的产品,并取得不错的成绩。积累了zwatch的经验,小米公司决定将把小米旗下第一款可穿戴设备产品――小米手环全权交给黄汪的团队。
2014年1月,华米科技成立,黄汪几乎停掉了手里全部项目,集中所有资源做小米手环。事实证明,这次决定对黄汪而言,是正确的。
小米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小米已有的供应链也让他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借用小米的合作伙伴,华米公司进行了一些筛选。“品质,信任度,生产效率”是华米选择供应商的三大最主要依据。
“由于工厂的成本比较透明,而成本是建立在管理和生产的效率上的。我们会要求工厂计算生产产品需要多少工序,计算效率和产出,之后再去挑选符合要求的厂商。”范斌介绍。
利用小米的资源,这让他们避开了重新考量一家工厂的工作,提高了效率。而由于此前与小米的稳定合作,让供应商也充满信心。
然而找到目标一致的合适的供应商,并不代表一款产品就一定可以成功生产了。
范斌回忆,2013年2月左右,伴随着研发过程的深入,小米手环的第一道生产工序也早早开始。可直到8月第一批手环发货,小米手环的出货量只能达到每个月十几万的数量,这与市场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产能爬坡是多个因素导致的,在范斌的记忆里,生产过程较为顺利,却也存在不少难题,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防水工序。
“当时我们对防水的要求很高,目标是在日常生活中洗澡洗衣服忘记手环的存在。”
“米粒”主体正面采用铝合金材质,经过冲压成型、抛光、喷砂等12道工序后,边缘一圈再由数控机床铣出两边。后需要用激光微穿孔技术,在每个直径1mm的圆形区域内打出91个0.02mm的小孔构成3组指示灯。这一步要求设备要足够好、光的强度、时间的配合都不出问题。经过多种方案尝试,得到一个效果,再逐步配合、尝试。这个问题花费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才得到解决。不仅如此,工厂原有的设备也不是早期就固定的,需要对设备的参数进行摸索,这与原材料、用的金属和材质都有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