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可穿戴医疗设备创业者一些时间
第三,硬件产品相对于APP来说,用户的转换成本高,也即相对粘性更强,除非产生充分的差异化以及明显的体验提升,一般用户更倾向于持续使用同意硬件(用户习惯以及测量数据的一致性)。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1805.htm第四,我认为可穿戴医疗硬件也是最具革命性的一种移动医疗产品形态。对于用户来说,移动互联医疗硬件能够增加亲情互动场景(这个就不多说了,iHealth等企业已经将此作为主要营销点),并且,在传统医疗硬件的环境下(例如血糖仪),用户最终获得的侧脸数据缺乏有效解读、提醒及干预,而变成移动互联产品后,数据的云端化和共享对接(当然同时要注意到隐私保护等因素),可以将实时自动化、人工干预和健康管理服务接入,从而大幅改善了患者的使用体验以及硬件的功能范围,硬件不再只是一个产出数据的工具,更是对接医疗服务的一个有效媒介。另一方面,对于医生来说,移动医疗硬件的介入可以大幅度降低医生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就以糖尿病病人管理来说),如果没有移动互联血糖仪产品,那么医患之间就血糖测量和获取数据环节就需要耗费许多精力和时间,而且是一种无效率的医疗资源应用,同时医生必须一对一查看每位患者的血糖情况,但事实上,这其中许多环节是可以自动化识别,自动干预,或者正常的血糖数据其实根本无需医生查看和干预,试想成千上万的糖尿病患者从传统血糖仪到移动互联血糖仪的应用,将节约医生多少时间,能将多少医疗资源配置到更应该由医生人工诊断和处理的疾病中去。再次,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传统硬件与移动互联的差别就在于"一收一放"的能力。所谓"一收"是数据收集能力,所谓"一放"是信息推送能力。传统血糖仪厂商,纵使有百万甚至千万存量患者在使用,由于不具备"一收一放"的功能,这些患者的价值无法充分体现,公司对于这些数据无法获取,对于精准服务推送也无能为力。但是换成移动互联血糖仪后,这些患者才真正变成了可以管理和影响的"用户"。因此,不论从患者、医生、商业企业三方面,移动互联医疗硬件(也即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变革都是巨大的。只是需要时间,为什么不多给这些创业者一些机会呢?

对于如何与巨头竞争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巨头们更多的是"平台思维",比如微信的硬件开放平台、百度的健康运,小米的硬件接入等等,实质上硬件还是应该术业有专攻。此外,聚焦的战略也是初创可穿戴设备公司可以选择的道路,所谓聚焦,就是可以在许多维度上做细分市场,比如从病种角度,切入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肝病还是什么?从区域角度,做某些城市,甚至某些更具备资源优势的地区;另外还有从人群角度细分等等。细分再细分之后,有时会觉得"仿佛并非在做互联网"。其实我觉得并不用介意,对于投机博融资者,固然需要沾靠各种概念,但是如果真的需要生存下去,更清晰更明确的商业定位以及执行能力,比"XX思维"要重要得多。
我此前曾是一名证券分析师,所以改不了有些老毛病,给大家分享一个图,这是过去一年美股上市中概股的走势,转自邱国鹭的朋友圈,看上去好像这些公司,以及美国人民都不是太懂懂"互联网思维"的样子。看来还需要国人去普及一下了。
最后还有两句话:技术在不断进步,投资者可以悲观,但创业者必须乐观。人总是高估了短期趋势,却又低估了长期趋势,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与各位创业者共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