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华为曝光股权结构意图进入美国市场

华为曝光股权结构意图进入美国市场

作者: 时间:2015-02-25 来源:腾讯科技 收藏

  问题在于,美国政府试图获悉这一信息,而公司则无法确保美国政府获悉后,不会公开这一信息。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0021.htm

  《金融时报》记者调查的失策在于,他们或许根本没有向提出“翻阅公司工会章程”的要求。

  华为公司的股权、治理的根本,并非《华为基本法》,而是华为工会章程。根据中国法律,华为工会章程是无需对工商部门备案的,而华为工会章程中,对华为根本权力的明确和分配,长期以来,一直是连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一层都倍感神秘的所在。事实上,在2001年之后,华为除了最为核心的高级管理层(至少是董事会成员甚至以上),几乎没有其他人见过华为工会章程。

  而华为的全员股权和期权激励,正式通过华为工会持股实现的。

  管理层精英握有话语权之辩

  《金融时报》的报道援引了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观点,“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表示,‘很多分析师都认为,掌控华为的实际上并不是其普通股东,而是管理层中的一部分精英分子。’”。

  这很有趣,《金融时报》指出是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说的,而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表示的,这是很多分析师认为的。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谁的观点呢?

  但无论是谁的,这一论点其实都是无法立足的。

  举例而言,即便上市公司,尤其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也有很多是采取了同股不同权的做法,即所谓的A类股和B类股,分红权相同、投票权不同。比如百度,又比如Facebook。

  即便在电信行业,这种二元制股权也是同样存在的。比如爱立信的全称,是“Telefon AB LM Ericsson”,其中AB就是二元制股权,A类股票不在公开股市流通,但其握有控制和影响董事会的权力,而B股仅涉及公司现金和红利的表决权。

  华为公司虽然在股权方面仍不透明,但也应该已经是采取了类似的游戏规则,以便在根本上确立任正非的“一票否决权”拥有法理上的效率,而不只是单纯的董事会约定或者决议。这也就解释了管理层精英握有更大话语权,并非异常。

  相反,采用双重标准来质疑华为,才是可能有问题的。但在《金融时报》这篇文章中,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信息。

  另外,有关华为虚拟股的问题,尤其是深圳市体改办的批文方面的调查,《金融时报》更是毫无涉及,他们的记者或许不知道这个机构的存在过,更不知道整个中国早在2003年就撤销了“体制改革办公室”这一行政序列,而随之产生的所有文件,在法律效力上如何归属,才是真正值得探讨的。

  华为每当有重要的信息试图传达给外界,总是选择国际媒体,而对国内媒体过于不信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从某种程度上看,每一次试图削减进入美国的难度,却在结果上强化了美国政客的担心,这也算是华为自己选择信息途径,所导致的结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华为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