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数码播放器的开发和评估
另外,人耳的听力记忆到底有多少时间?科学统计表明,6秒。这个参数在下面的如何评估那里会有引用。
正确的模型的建立和系统规划
从上一节的描述中得知,如果要求一个系统“完美”,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模型。然后根据这个理论模型进行详细的系统规划才有机会做好。数字音频的理论基础是奈奎斯特定理,这个定理证明,在进行模拟/数字信号的转换过程中,当采样频率fs.max大于信号中最高频率fmax的2倍时(fs.max》=2fmax),采样之后的数字信号完整地保留了原始信号中的信息,从人耳听力范围是20-20000Hz这个数据来讲,40KHz以上的采样率就可以完美再现音频信息,因此CD的格式根据这个人耳的“标准”就定义了下来,是44.1KHz/16bit。但是实际上经过一定训练的人能轻松分辨16bit/44.1KHz的音乐和24bit/96KHz的音乐的区别。
这里引述百度知道的解释:根据傅里叶定律,方波是由无穷多次正弦波组合而成的,用方波测试功放的频率响应,比正弦波测试更代表实际音频信号,更能反应功放器材的动态性能。目前采用正弦波的测试方法是不完善的,基本上只能反映其静态素质,所以造成许多器材指标好、听感不好的现象。由于方波响应未列入音频检测标准,所以许多贵价名机其听感也不咋的。 所以有些有经验的厂家就进行方波播放测试,并用示波器记录波形,以作为系统性能的评估,如下图:
400Hz方波的回放波形
这个是400Hz的方波,理论上16bit/44.1KHz无法完美重现其波形,结果就会出现振铃。这个振铃的出现是因为过采样数字滤波器产生的,单纯这样评估,也不够完美,并不能评估整个播放系统是否足够好。因为在实际上,听感是无法量化的的一个最重要的参数。
有个国外著名录音师写的详细测评,里面提到:
· 硬盘导致声音差异,温氏机械硬盘比SSD声音在测评的系统里面稍微好那么一点但两者声音基本一致;
· 线形电源比开关电源提升系统性能高达30%
· 交换机影响10%
· 网线影响大约20%
· 抓轨影响高达25%(文件比较完全一致的情况下)
从以上我们搜集的信息以及实际的对比测试的结果,我们基本认可该录音师的评价结果。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个深入的系统分析以及系统规划,如何才能把系统做得最好?一套好的系统需要注意什么?请参考刘汉盛《音响二十要》,这里不在引述。另外,《音响二十要》提到了很多名词,可能以下会使用但并不进行解释。
经过分析对比,系统的定位基本如下
· 系统电源必须干净
· 储存系统需要直接简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