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储能时间自学习的断路器防跳测试方法*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电网公司研究开发费项目计划(群创和技术标准)(5211JX21000U)资助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111/429937.htm作者简介:吴立文(1981—),男,高级工程师,继电保护工作。
张嘉文(1989—),男,工程师,继电保护工作。
沈熙辰(1986—),男,工程师,变电站自动化工作。
朱胜辉(1983—),蒋政(1985—)男,高级工程师,继电保护工作。
0 引言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断路器短时间内反复分闸、合闸的现象称为断路器跳跃。当发生上述事件时,将损坏断路器本体,甚至导致母差保护中断路器保护动作失灵,扩大事故范围,进而严重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1]。为此,防跳作为有效应对断路器跳跃的措施,已成为断路器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防跳主要通过保护设备中的操作箱(以下简称操作箱防跳)或者断路器本体机构(以下简称断路器防跳)实现,且两者不可同时存在,以免产生寄生回路影响防跳功能[2]。操作箱防跳和断路器防跳实现原理有所不同,通常,操作箱防跳由分闸命令触发,断路器防跳由合闸命令触发。相比断路器防跳,操作箱防跳属于上级,目前优先采用断路器防跳。
1 断路器防跳测试
在实际运行情况下,根据断路器发生跳跃时初始位置状态不同,又可分为合位防跳和分位防跳。合位防跳是断路器在合位时持续发合闸命令,之后在保持合闸命令的同时持续发分闸命令,若防跳功能正常,则断路器变为分位后不再动作。分位防跳是断路器在分位时持续发分闸命令,之后在保持分闸命令的同时持续发合闸命令,若防跳功能正常,则断路器先合后分,且当储能(弹簧机构为弹簧已储能,液压机构为压力闭锁复归)结束后不再动作。本文提出的断路器防跳测试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断路器防跳测试流程
2 断路器防跳测试的时序确定
2.1 断路器动态特性记录
检测断路器初始位置状态:若初始断路器跳位TWJ=1 且断路器合位HWJ=0,则判定断路器处于分位,此时进行单次合闸操作。当发出合闸脉冲时,定时器启动,检测到断路器跳位TWJ=0 且断路器合位HWJ = 1 时,记录此时定时器的数值Δt = tcls,并考虑10 ms 的时间裕度,合闸响应时间Tcls =tcls +10,单位为ms。合闸响应时间如图2 所示。
图2 合闸响应时间
若初始断路器跳位TWJ=0 且断路器合位HWJ=1,则判定断路器处于合位,此时进行单次分闸操作。当发出分闸脉冲时,定时器启动,检测到断路器跳位TWJ=1 且断路器合位HWJ=0 时,记录此时定时器的数值Δt = ttrip,并考虑10 ms 的时间裕度,分闸响应时间Ttrip =ttrip +10,单位为ms。分闸响应时间如图3 所示。
图3 分闸响应时间
其他情况,则为断路器位置开入异常。
2.2 储能时间自学习
针对未在数据记录表中的断路器型号,采用储能时间自学习。
若断路器处于分位,则跳过下一步。
若断路器处于合位,发短时分闸脉冲,使断路器处于分位。
发合闸脉冲(脉宽为Tcls)的同时,定时器启动,检测到断路器跳位TWJ=0 且断路器合位HWJ=1 时,取脉宽时间Tcls 与首次检测到断路器合位时间的最大时刻停发合闸脉冲。再等待10 ms 后,发分闸脉冲(脉宽为Ttrip),检测到断路器跳位TWJ=1 且断路器合位HWJ=0,同理,取分闸脉宽与此次检测到断路器分位时间的最大时刻停发分闸脉冲。再等待10 ms 后,持续发合闸脉冲,直到再次检测到断路器跳位TWJ=0 且断路器合位HWJ=1 时,停发合闸脉冲,并记录定时器的数值,该值减去首次检测到断路器合位的时间差为Δt,即为合闸储能所需最小时间tsmin。考虑到合闸储能时间的离散分布范围,该型号断路器的合闸储能平均时间设为Ts = tsmi +1 000,单位为ms。将该型号断路器合闸储能时间录入数据记录表。储能自学习时间如图4 所示。
若断路器合闸储能时间数据记录表中已有待测型号断路器,则采用该值作为待测型号断路器的合闸储能时间。
图4 储能时间自学习
2.3 操作箱防跳测试
若断路器处于合位,则持续发合闸脉冲,200 ms 后持续发分闸脉冲,若检测到断路器由初始合位,变为分位后,不再变化,则操作箱具备合位防跳,否则不具备。操作箱合位防跳时序如图5 所示。
图5 操作箱合位防跳测试
若断路器处于分位,则持续发分闸脉冲,200 ms 后持续发合闸脉冲,若检测到断路器由初始分位,变为合位后,再次变为分位,且当合闸脉宽持续时间大于合闸储能平均时间Ts,断路器位置并不再变化,则操作箱具备分位防跳,否则不具备。操作箱分位防跳时序如图6所示。
图6 操作箱分位防跳测试
2.4 断路器机构防跳测试
对于分相机构,为防止断路器机构三相不一致动作导致防跳测试失败,应先校验断路器机构三相不一致动作时间继电器。
若断路器为分位(三相均为分位),任取一相发合闸脉冲(脉宽为Tcls),则该相先变为合位,经三相不一致动作时间T3p 后,该相再次变为分位。
若断路器为合位(三相均为合位),任取一相发分闸脉冲(脉宽为Ttrip),则该相先变为分位,经三相不一致动作时间T3p 后,其余两相由初始合位变为分位。之后,进行防跳测试。
若断路器为合位(三相均为合位),三相持续发合闸脉冲,200 ms 后三相持续发分闸脉冲,若检测到断路器由初始合位,变为分位(三相均为分位)后,任一相均不再变化,则断路器机构具备合位防跳,否则不具备。
若断路器为分位(三相均为分位),三相持续发分闸脉冲,200 ms 后三相持续发合闸脉冲,若检测到断路器由初始分位,变为合位(三相均为合位)后,再次变为分位(三相均为分位),且当合闸脉宽持续时间大于合闸储能平均时间Ts,任一相均不再变化,则断路器机构具备合位防跳,否则不具备。
3 断路器防跳测试步骤
3.1 参数初始化
获取已有同类型断路器机构和保护操作箱基础信息,如无,则记录断路器机构和保护操作箱基础信息。获取或记录的断路器机构和保护操作箱基础信息,包括间隔名称、断路器机构型号、断路器机构工作原理类型、断路器机构出厂日期和保护操作箱型号。
3.2 合闸分闸响应动态特性测试
通过断路器动态特性测试获得断路器合闸和分闸响应时间。通过合闸与分闸触发时刻与双位置变位时刻的差值考虑平均值误差。
3.3 合闸储能时间自学习
合闸储能时间自学习,获得断路器连续两次合闸之间需等待的储能时间。
针对未在数据记录表中的断路器型号,采用储能时间自学习。
若断路器处于分位,则跳过下一步。
若断路器处于合位,发短时分闸脉冲,使断路器处于分位。
进行断路器储能时间自学测试。
将该型号断路器合闸储能时间录入数据记录表。若断路器合闸储能时间数据记录表中已有待测型号断路器,则采用该值作为待测型号断路器的合闸储能时间。
3.3 三相不一致动作时间测试
若断路器机构为220 kV 分相机构,则先校验三相不一致时间继电器,排除三相不一致动作时间不准确对防跳测试的误判[3-5]。
3.4 断路器机构的分位与合位防跳测试
参考2.4 节。
3.5 保护操作箱的分位与合位防跳测试
先拆除操作箱至断路器机构的合闸回路,通过按照相应时序控制分合闸脉冲,检测保护操作箱(如图7 所示)防跳继电器常闭接点2TBUJ 后的电位是否变化,若是,则证明保护操作箱防跳功能具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终的防跳整改方案(如根据保护设备厂商说明书拆除保护操作箱防跳)。完善防跳回路后,恢复操作箱至断路器机构的合闸回路,再进行包含保护操作箱的整组回路分位与合位防跳测试。
图7 保护操作箱防跳原理图[6]
4 案例分析
利用构建的断路器防跳测试方法,以某变电站检修中的线路间隔为例进行测试,测试该断路器设备防跳功能,结果如图8 所示。
图8 断路器防跳功能测试结果
5 结论
本文详细阐述了断路器防跳测试方法,建立了精确的防跳测试时序图,为实现断路器防跳程序化测试提供了算法支撑。利用断路器双位置接点消除了接点抖动的影响,从而更精确计算断路器机构的动态特性。通过总结断路器机构的储能工作原理,设计了断路器储能时间的程序化测试方法,并在实际案例中得以应用,大幅提高了变电站现场检修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志平.断路器操作控制设计相关问题分析[J].继电器,2004,32(4):65-66.
[2] 国家电网公司.Q/GDW1161-2020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S].
[3] 国家电力调度通讯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338-339.
[4] 周志娟,周铭遥,宋滕飞.220 kV开关防跳存在问题及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3):96-97.
[5] 徐春新.防跳继电器触点卡滞导致断路器反复跳跃的问题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2):115-117.
[6] CZX-12R2型操作继电器装置技术说明书[Z].南京:南瑞继保,2013:13-14.
(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世界》杂志2021年11月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