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医疗器械地位难撼动:国产医械借“技”崛起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问题多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8/295655.htm茅伟明补充道,国内能够称高端产品的不多,有些号称技术可以比肩国外的,产品品质也未必过关。
上海证券医疗行业分析师杜臻雁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技术上,现在有一些小的子行业其实已经跟国外旗鼓相当了,但在一些大型的影像诊断设备上还是跟国外有一定差距。
除了技术与品质,国内整个医疗器械业仍然面临着规模过小的问题。
根据天星资本今年4月底发布的报告,从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情况看,目前103家医疗器械挂牌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是规模普遍较小。
尽管深圳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本报记者拿到的一份行业报告显示,这里的生产企业平均产值仅在4000万元左右;上亿元的只有三四十家,4000万元以下的则多达数百家。这与国际巨头动辄上百亿的产值难以匹敌。
“乱”也是国内医疗行业的另一个关键词。深圳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张晓华告诉记者,为了解决租金太贵和工人难招的问题,上次他带领几位深圳的企业主到外地去考察一个模范产业园,打算在当地设厂。当时他们去一家企业参观,待不了5分钟就出来了,“质量管控不行,管理混乱”。
医疗器械行业与整体工业水平相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医疗器械的应用基础是西医学,而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是中医学。自中国在近代引入医疗器械后,产业基础受制于国外,一直较为薄弱。
此外,医疗器械与电子和机械等行业有所不同。后两者均是以技术领域来划分,比如说收音机属于电子行业,以电子学为基础,技术领域相对固定。而医疗器械是以应用来划分,技术领域不固定,涉及面很宽泛。这意味着,医疗器械水平的高低和整体工业水平密切相关。
水平不仅仅体现在核心技术,更涉及种种细节。“以前我们和医生交流,他们打比方说,你们机器性能很好,但是开关不好。”张晓华告诉记者:“医生会觉得,我在做手术的过程中,心思本来应该放在病人的病理研究上。如果你们的设备细节不完善,会扰乱他的注意力”。
一位医生告诉本报记者,他对国产治疗设备并无偏见,但在使用时会更慎重。
他说:“设备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本身材料有问题呢?比如说,测温电偶材料有杂质,是否会影响传输数据?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比如说接触不良?”
他补充道:“这些涉及化工材料的制造,很复杂,而国内在这个领域的历史经验欠缺,还需要仰赖外国经验。但手术事关人命,容不得有丝毫的顾虑和疏漏。”
医院“崇洋”观念难改
这位医生的观念在很多大型医院普遍存在,短时间难以扭转。即使一些国产医疗器械的技术水准与国外品牌相差不大,价格更是低一大截,也仍然难登三甲医院之堂。
张晓华曾去深圳一家生产彩超设备的企业调研,为他们对产品的高要求震惊。“他们(产品)铝合金的柱子不仅是外部,连内部这个我们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的地方,也经过了三道工序处理。如果不处理,虽然并不影响其强度,但内部会被氧化。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工序的严谨,他们都不弱于国外产品。”
虽然其产品的技术指标与国外的同类设备相比还有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别和常规的医疗诊断无关,不会对患者有任何影响。
然而,这家企业进三甲医院并非易事。张晓华说:“深圳很多质量过硬的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到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反而进不去本地的医院。有些医生对国产产品的性能十分清楚,可有些医生没有用过,第一反应就是排斥。”
他补充道,有些医院还有一种错误观点。“如果买了外企的设备,那么手术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可以推说是别的原因;要是用的是国产设备,院长就会被怀疑是不是拿回扣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