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重组” 架构调整能解决创新难题吗?
3.如今联想元老级人物刘军已经离职,联想移动业务转由陈旭东带领,这次架构调整之后Aymar deLencquesaing也推到了此前刘军的位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4/289275.htm陈旭东是PC业务出身,并不熟悉手机产品,尽管曾负责过一段联想极力想要推进的互联网子公司“神奇工场”。
在大部分联想员工眼中,陈旭东身上多少有些产品经理的影子。他不是一个能言善辩之人,但会像很多理科生那样去钻研产品,在会议上和大家探讨某款手机的功能有哪些可取之处,自己的产品是否可以做改进等等。
不过陈旭东之外的联想移动管理层大多对新兴的数码产品并不感冒,“他们不会像雷军和罗永浩一样对自己的产品提出优化意见。”杨彦说。
按杨彦的说法,联想移动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清晰的产品规划,各产品之间也不具备延续性。陈旭东主管移动业务后声称国内市场只有MOTO和乐檬两个品牌,乐檬K3及K3 Note产品的布局原本合理,也能和魅蓝、红米进行对比,可延续呈脉络发展,但后来却又发布了“乐檬3”,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联想也有尝试去倾听用户的声音。例如将一些销售人员和KOL(关键意见领袖)请到一个屋子里和几十个产品研发部门的人对聊,尽管他们常常提出很多尖锐的质疑,研发人员当面也会接受。
但接下来才是棘手的问题,联想移动的老臣和有经验的员工几乎都离开了,真正能够力挽狂澜的人似乎还没出现,再考虑到时间成本,伴随联想壮大的“PC老臣”们又不懂手机,联想移动要怎么解决这种“死局”?
至于联想将宝押在收购来的Moto和海外市场上,连帅并不认同。
“Moto是个老去的品牌,虽然在国外市场还有一定优势,但在国内市场水土不服,他们退出中国市场就是证明。”他表示,除非出现奇迹,一个“死去”的品牌很难重新回归到市场。
更何况现在联想决定以Moto品牌主导联想移动,那些沾染了摩托罗拉大企业病的员工是否能担此重任还无法定论。
早在今年2月份,就有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联想旗下的独立子手机品牌ZUK(前身为神奇工厂)很可能会并入联想移动。而4月1日联想的内部信终于证实了这一消息。
信中称,“新的财年,ZUK产品将成为联想手机旗下的重要产品系列之一。同时,神奇工场将在MBG中国的组织里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包括产品设计、软硬件开发、应用商店、游戏、用户经营等方面。”
涉及到ZUK的管理者,其CEO常程将会担任首席客户体验官,负责端到端用户体验,包括生态系统与云服务,应用商店与游戏,用户中心平台,以及供应链与客户服务的运营管理。陈宇则负责手机产品研发,包括产品设计、硬件开发、软件及应用开发,以及产品质量管理。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ZUK曾经试图扮演的“联想移动试验田”的计划失败了,也意味着联想失去了依靠内部竞争诞生类似荣耀、小米这样品牌的机会。
4.现在,就连联想最引以为豪的PC业务也多了一个潜在的强劲对手——华为在前不久的MWC上发布了自己的首款PC产品,定价并不便宜。如果华为以做手机的态度去做PC,也难保不会抢食联想的市场份额。
“多一个竞争对手或少一个竞争对手对联想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联想以往也都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任何一个新的竞争对手,也需要学习的时间。就像联想进入手机市场,最后发现跟做PC不一样。做手机的厂商贸然进入PC,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也算是我们的一点忠告。”对此,杨元庆公开评价说。
这样看起来多少仍显得有些傲慢的评价令外界担心,那就是联想内部是否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2015年年底,联想发布的第二财季财报显示,集团除税前亏损8.42亿美元,公司称,亏损的主要部分是一次性费用9.23亿美元,包括摩托以及X86业务重组费用5.99亿美元,以及清除智能手机库存的额外费用及存货报废费用3.24亿美元。
3.24亿美元这笔巨大的费用一次性计入财报的时间颇为微妙。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这笔费用叫“计提”,是对未来所需费用的一个估算。实际上,清理库存动作一直都有,但在此时一次性计入财报内,一切的责任被归入了既往,至少在财务上是这样。
换个角度理解的话,这是联想在为过去的失误买单。
记者此前多次联系联想方面,对本文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作出官方回应,但联想拒绝了这些采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