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中的冷思考
考研浪潮
全班同学大半报了名
莉莉是厦大中文系2003级的本科毕业生,早在今年暑假,她就留校准备考研。莉莉一向对文学很感兴趣,将来想投身研究文学的学术之路,因而她考研的目标非常明确。幸运的是,由于平时成绩优秀,莉莉成为班上15%保研人员的一名。
莉莉告诉记者,除了保研生外,他们班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考研,目前确定不考研的只有零星几个。莉莉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是跨专业报考,如报考法律、新闻、经济等,因为这些专业看起来,就业前景会来得好些。
“反正临近毕业也没什么事干,先考考再说,考上了就读,考不上再找工作。”莉莉说,每个人考研,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有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大家考我也考;有的是冲着因为工作不好找,考个研究生找工作容易些;有些人考研,则是为了多学点东西,或是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跨专业考研。
“大家考,我也跟着考”
小华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的。“虽然知道自己并不是块做学术的料,但看着身边的人都考,好像自己不考不对劲,迷迷糊糊就和大家一起去报了名。先考了再说,反正现在用人单位开始招聘的也比较少。”
小华也是厦大中文系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开始,小华并没有报考研究生的打算,可看到同宿舍的其他几个舍友都报了名,就自己一个人闲着,心里憋得慌,于是在网络报名的最后一天赶着报了名。这段时间,小华开始往图书馆跑,读英语看政治,没日没夜的考研生活,小华有点坐不住。不过,既然已选择了考研,小华决定把这“冷板凳”一直坐到最后。
小华有好多外系的朋友,也是像他这样,到了最后一刻才打算考研,毕竟现在本科生的就业形势并不看好。“说实在的,很多人考研,主要是害怕到时找不到一个好工作,口上不明说,心里清楚,我就是其中一个。”小华对自己考研的最大初衷并不隐讳。
“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晓远是厦大外文学系2003级本科毕业生,这次考研她报了厦大国贸系,学科跨度相当大。晓远在大学期间一直对国贸这个学科很感兴趣,还修了国贸的双学位,考国贸系的研究生是她心底的梦想。
与莉莉的班级相反,晓远班上选择考研的同学占了不到1/3,而且大部分同学都考外系。晓远说外文相对来说是一门应用学科,本科生找工作较容易,因而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就业;一些想继续深造的同学则选择了外系,而考本专业者寥寥。
考研花销不少,特别是跨专业考研。晓远给记者算了一笔帐:由于跨专业考研,晓远报了数学和政治的补课班,学费共1200元,再加上教材费,目前已花掉近1400大洋。为了考研,很多学生都报了补习班,还买了很多教材,像法硕等专业,需要的教材特别多,一些专业,单买教材就要花掉好几百。
因为备战考研,晓远认识了一批研友,平时偶尔会交流一些考研心得。据晓远观察,跨专业考研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很大一部分人都像她一样,想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弥补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留下的一些遗憾。而另有一部分跨专业考研者,则是因为看好所报考的专业的就业或是学术前景。
“考研只是一块跳板”
据厦大考试中心介绍,考研冷热,各系有别,一些考研热门户,如管理、法硕、经济、新闻等专业,考研人数年年居高不下,而一些冷门专业,有些年份连计划数都没招满。晓远也有这样的感受,在她所认识的考研人群中,她发现,数学、物理等一些基础学科的系,几乎人人备战考研,特别是数学,很多人都选择跨专业考研,如考经济、计算机、电工等专业;而一些就业形势看好的系别,如会计系,考研人数相对较少,因为会计专业的本科生相当抢手。
今年研一的小张同学告诉记者,很多人把考研当成了跳板,从一个就业形势差的专业跳到一个就业形势好的专业,从一个二三流的院校跳到一流的院校,她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张本科学的是历史,院校是省外一所三流院校,就业前景很不看好。为了“翻身”,她苦战一年多准备考研,终于考到了厦大的经济学院,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了一些筹码。
热考冷思
高学历是否意味着好工作?
高学历未必等于好工作
临近研究生毕业,小燕最近开始着手找工作。在厦大多学了三年,当找起工作来,小燕发觉,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起三年前来,并不看好,唯一的一大优势,用小燕的话说就是“那些需要研究生学历的单位,我可以投简历了。”
小燕学的是新闻专业,由于最近几年各大媒体的人员逐渐饱和,需要招收的人越来越少,因而门槛越来越高。小燕发觉,本科时可以轻而易举进的报社,现在想进还有些困难。不过,研究生学历有时也大有用场,一些京城的行业报倒挺看重研究生学历,公务员单位很多要研究生,一些校教师的最低门槛也是研究生。小燕到现在也不清楚,这个研究生学历对自己找工作究竟有没有帮助,自己是否能凭着这个“高学历”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研究生毕业生,他们对“高学历=好工作”的意见不一。“有些专业,如机电、物理、经济等专业,研究生找工作比较好找,工作的档次也比较高;但有一些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有些人找到的工作甚至还不如本科。”一名财政系三年级的研究生小张认为,能否找到好工作,除了高学历外和好专业外,个人素质和个人能力也很重要。
考研热是跟风赶时髦吗?
出现考研热是必然现象
考研人数年年攀升,考研是一种社会时尚吗?厦大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导刘海峰教授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历水涨船高,本科学历已满足不了要求,考研热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刘海峰说,考研热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厦大并不算最热,外省有一些大学,甚至整个学校都在考研,山东有个学校,从大三就开始抓考研,培训考研,学生个个是考研高手。此外,考研早已成为一种产业,如考研外语和政治的培训。
刘海峰认为,相对而言,研究生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研究生找的工作不如本科,但后者是少数。此外,考研也能帮助考生改变自己原有的身份,比如一些学生从二三流的院校考到了北大清华等一流院校;考研也为那些想继续深造的人提供了机会,因而考研热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大多数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
刘海峰曾针对考研热写过一篇文章《考研热中的冷思考》。他认为,研究生教育大发展总体而言是一件好事,在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急需更多高层次人才的情况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是势在必行的。当多数或所有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社会便可能从高学历的群体中再区分出更高学历者,这是水涨船高的结果,也是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比如建国初期高小毕业生在一些地方可能当干部,现在连大专毕业生都不易就业。如果真的出现所谓“博士满街走”的现象,那么一些博士也只能做现在大专毕业生就能够胜任的工作了。
是否所有学生都适合考研?
学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刘海峰说,追求高学历总体而言是一件好事,但学生在选择考研时,应看自己的具体情况,不能盲目跟风,抱着从众心理,觉得别人考了,自己没考就会失去好机会也跟着去考。考研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适合,有些学生性格不适合做学术,如果为了跟风,他选择考研,选择读博,最终累的是自己。
刘海峰说,现在有些单位盲目追求学历高消费,这种现象值得反思。一些企业和部门录用人才的底线都在本科以上,有的还注明只招研究生、重点大学毕业生,个别大公司甚至连打字、收发都使用本科生,以示其气派与身价。在这种人才高消费的环境中,在一些地区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逼使学生不得不追求更高的学历。
作为学者,在考研热的背后,刘海峰更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刘海峰说,在研究生大扩招、考研热持续升温的情况下,有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本科化的倾向,其表现为大班上课增加了,个别指导减少了。不少大学一些学科的研究生专业课人数不亚于过去本科专业课的班级人数,比起牛津、剑桥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世界一流大学,我国有的大学某些专业一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要超过他们指导的本科生数。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专家很自豪地说,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可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不亚于西方国家,博士相当于或至少接近于美国的博士。这一说法不一定准确,但现在可能就很难这么说了。如何提高或维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在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