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T重头再来 不走人海战术
——
CECT的资金链真的断裂了吗?吴瑞林不愿做正面回答,只告诉记者两个事实:
6月20日,CECT母公司侨兴环球发布了2005年财报。年报显示:2005年净销售额为3.5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2.4%;净利润为3100万美元,比2004年增长987%。
与此同时,赛迪的数据显示,CECT市场份额今年以来始终保持在国产品牌前四名之列。
之所以身陷流言漩涡,是因为侨兴的敏感身份——CECT在业界有“贴牌老大”之称,尤其在贴牌盛行的2005年,CECT是被大量黑手机贴牌最多的品牌之一。
CECT总经理吴志阳的解释是:“所谓找我们贴牌的企业都是一些去年暂时没有拿到牌照的高品质厂商,如明基、UT斯达康、多普达、宇龙,我们选择的方式是战略合作。”
吴志阳指出,去年CECT共2个多亿的净利润中,来自以上几家合作厂家的合作收益非常少,但这种与强势企业的合作提升了CECT在去年高端机市场的形象。
“至于市场上五花八门盗用CECT品牌的仿冒机、套牌机,CECT从中并没有获得任何收益,同时还要背负对自身品牌的伤害。”吴志阳告诉记者,去年CECT就专门组织了一个团队,与工商、质监部门到全国各地去打假,“我们也是深受其害”。
“今年我们坚持不允许任何形式的牌照合作,更不用说贴牌。”吴瑞林说,如果说乱世之中,贴牌的伤害还无伤大雅的话,2006年的市场已经让人看到一丝有序的阳光,侨兴在全力扭转CECT品牌受到的伤害。
“黑手机的猖獗、国产品牌几乎溃不成军,规模已经失去了意义,而仍未被贴牌玷污的品牌亦是少之又少。”吴瑞林说,在这个已经被“搅浑”的手机行业里,他要借机打造一个“干净”的侨兴(COSUN)。
他认为,经过几年混战,包括CECT在内的国产品牌都难逃行业的伤害,包括黑手机的冲击、价格战。进入2006年,行业又走到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关口。
“这个行业走到现在,已经开始‘清零’,不要再看以前了。”吴瑞林说,“不管以前做了多大规模,现在都要重头再来。”
不走“人海战术”
吴瑞林说,拿到COSUN牌照对侨兴而言是“另一个起点”。
他决定让老二志忠操持COSUN,与老大CECT分庭抗礼。早在COSUN拿到牌照前,吴瑞林已经让老二以CECT和COSUN联合品牌的名义“预热”了一年。
“中国移动的定制库很讲究品牌形象及厂家的售后服务,CECT受的伤害比较大,所以我们才会引出第二个品牌,打出侨兴品牌手机。”吴志忠说,未来手机运营商定制将会越来越占据主流,这是侨兴不得不抢的市场。
他透露,做电话机出身的侨兴在运营商定制上有天然优势,过去主要是与中国电信、网通合作,转向中国移动、联通有习惯的路径可循,“侨兴给中国移动定制过移动固话,我们现在有几款机正在和他们测试,马上会通过”。
他说,目前国产手机中过去只有多普达进入定制行列,近期有联想、夏新入围,“侨兴会抢在前面”。
从赛诺近期的统计数据可见,这个三年来始终热闹非凡的江湖已经更换它的主角:从6月份表现来看,国产品牌有联想、波导、夏新、CECT进入前十名,2002年-2003年本土与国外品牌分庭抗礼的局面不复存在,有趣的是,依旧维持前十位之列的波导、夏新业绩徘徊在扭损边缘;而真正的黑马是联想与CECT。
赛诺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GSM市场国产手机下滑态势仍然没有扭转,份额从上月的28.8%下降到28.5%,其间,CECT则呈现上升趋势,由5月份的1.9%上升为2.0%,虽然上升幅度不是很大,但是相对于国产品牌不断下降情况下,中电显示了比较强劲的抗跌性。
在分类市场上,CECT份额主要集中在郊区县3.9%,其份额超过了第6位索尼爱立信的2.9%。
吴志阳认为,2003年前后,国产手机“高投入、大规模”的打法根本无法取胜于“更大规模、高价位”的海外品牌,“没有高价位的支撑,采用高投入的做法迟早要出事”。
他说,规模战与人海战术害了国产手机,当收益没有保障时,很容易出现资金断裂。吴瑞林透露,“我们前两年很谨慎,每一款机做的量都不大,能走多少做多少。”正是谨慎与差异化的道路意外地成就了CECT。
还是“差异化”
但是2006年,“打法”又要变了。
已经熟练地游刃于“西装”与“背心”之间的吴志忠说:“我穿上西装就是侨兴集团执行总裁,我脱下西服穿上背心就可以去见‘水货佬’(黑手机业者)。”
吴志忠说,经过几年打拼,这个手机江湖上的各路人马都已经“玩精了,都是手机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