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突破固网智能化窄带瓶颈,下一步IMS救场

突破固网智能化窄带瓶颈,下一步IMS救场

——
作者: 时间:2006-07-05 来源: 收藏
 在我国现在的电信网络中,无论是在固定还是移动领域,NGN都 
已在长途网、网络智能化、端局改造等各层面实现了成功部署和商用。 
在固网方面,NGN通过对三个网络层面的改造实现了固网的IP化:首 
先在骨干层面,NGN全面替代长途骨干网;在端局层面,NGN替换端局 
和实现大客户应用;在近两年,NGN在汇接层面的智能化改造,通过 
建设集中的用户数据库和软交换业务平台实现网络智能化,提升了固 
网整体业务能力。在移动网方面,从2004年起移动NGN开始在2G移动 
网上开始应用到现在,网络改造也覆盖了三个层次:长途和汇接应用、 
移动端局应用以及部分的3G核心网应用。 

  SHLR顺延十年电信设备寿命 

  据了解,从2002年固网引入NGN,一直到今年,固网NGN已经进入 
了实质发展的阶段。在全国范围内有2000多万端口的软交换在现网应 
用。NGN已经在中国的通信网上得到了各个层次的应用:从长途的骨 
干网、端局、汇接局、一直到关口局。基本上在目前全国的31个省、 
市、自治区的固定网络的改造和转型中,NGN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 
用。而在这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中,NGN最常见的应用模式就是固网 
智能化。 
  固网智能化主要是利用软交换技术和集中的用户数据库,在固网 
里引入HLR这样一个概念,使得固网具有了一定的移动网络的功能; 
使得固网可以实现开放新业务、集中用户数据的管理,降低了OPEX; 
还可以进行运维的优化,使网络运维具有移动网络的部分特性。在国 
外的一些网络应用中,并没有用NGN做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情况,所以 
现在国外的很多传统固网设备就面临着退网、面临被替换、或者是被 
大规模改造的命运。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副总裁胡浩告诉记者,在中国,由于利用NGN 
技术实现了网络智能化,使得中国的固网设备寿命大概延长了十到二 
十年。他说,在中国的市场上做过NGN的都清楚,固网智能化实际上 
是救了NGN一命。应该说没有固网智能化这种技术、这种发展思路产 
生的话,NGN在中国,尤其是固网NGN在中国,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 
在中国大规模应用。 
  拿中国网通在黑龙江的一个全网改造来说,全省有700万固网用 
户、300万小灵通用户,加起来网络的总容量有1000万户。这样一个 
1000万用户的大网,如果说没有引入软交换来和网络智能化的改造, 
它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很多端局无法开放新业务,而且有一些端局将面 
临退网,但是当网通利用软交换实现全网智能化改造之后情况变得完 
全不同了,黑龙江全省277个端局,700多万用户,全部都割接到NGN 
这张网上。同时在全省建了一套集中的用户数据库系统,在固网里引 
入了三对HLR,覆盖了全省的700多万用户。过去在固网上要开放一个 
新业务,至少是以分钟来计算,现在由于所有的用户数据全部集中在 
全省的三对用户数据库里面,开业务的速度是以毫秒级来计算的。 

  软交换功能仍需提升 

  目前来看,这种大规模的软交换和智能化改造可能仍然是最近数 
年内固网运营商所要做的主要工作。然而走过了软交换和智能化改造 
之后,固网的下一步发展的风向标是什么呢?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 
朗讯科技IMS产品市场总监陈靖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固网 
极有可能将软交换的平台向IMS靠拢,而固网智能化的核心SHLR将会 
和IMS中的HSS融合。 
  陈靖告诉记者,当前固网引入软交换和SHLR系统虽然使老树开了 
一些新花,但是长远看来,软交换并未达到理想的业务支撑功能。其 
主要原因是软交换和SHLR的改造仍然沿袭了传统电信网络的套路,将 
所有的业务信令和交换协议都整合在了一起,各种业务的处理仍然是 
僵化的,业务的抽取,拆分十分复杂,不利于各种增值业务的差异化 
发展。在这套系统里,业务开展起来仍然是刚性有余,韧性不强。此 
外,当前的软交换业务已经定位在了窄带增值业务上,SHLR也把数据 
的应用局限在了窄带范围,这与当前运营商急于开拓宽带视频类增值 
业务的需求是不相符合的。所以长久看来,通过软交换向IMS的演进以 
及SHLR向HSS过渡将会是固网运营商的下一步工作。 

  突破窄带,IMS将走3G路线 

  胡浩也认为,引入IMS以后,使得过去软交换只是面向窄带、话 
音和话音增值业务的局面得到改变。引入IMS以后可以在固网的宽带 
域,也就是固网的分组域实现新业务的突破。另外一点就是,中国可 
以在3G核心网建设的时候考虑引入IMS,这样使得3G网络的业务能够 
得到极大的丰富。例如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与运营商合作在青岛的一个 
用TD-SCDMA组网的3G试验网中,也引入了智能用户数据库(SHLR), 
在此系统中双方所做的实验是如何把固网智能化的一些业务和3G 
的业务进行融合,如何把固网智能化里面的SHLR改造成固网移动融合 
IMS里面的HSS。 
  胡浩还认为,虽然固网移动融合在中国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但 
是IMS在中国,其实很可能在短期之内就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这是 
对于IMS在中国的应用的一个非常实际的看法。 
  实际上,中国电信在对IMS的关注已经很久了。据陈靖介绍,中 
国电信对IMS的第一阶段室内测试已经完成,而按照计划在今年的4-9 
月份也将结束第二阶段的室内测验工作,IMS的外场试验也将随后进 
行。估计在今年9月份中国电信将出台一套自己的IMS规范。此外关于 
国际标准方面,虽然国际标准组织对固网的IMS标准还未作出详细的 
规范,不过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标准所所长刘多认为,无论是针对 
将来的移动网业务还是固网业务,我们所使用的CoreIMS都没有 
变化,我们所使用的其实是IMS所反映的一个业务与承载分离的理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