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光电显示 > 业界动态 > 中国LED难享海外井喷市场 70%屈居下游

中国LED难享海外井喷市场 70%屈居下游

作者: 时间:2010-05-2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

  技术与市场双重刺激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9217.htm

  “2010年应该是产业化的元年。”——这是本报记者走访多家封装、应用企业的共同观点。

  深圳易特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俊对记者分析,以产业为例,LED产业化成熟的标志基于两点:一是光流量可以达到100流明/瓦;二是显色指数(RA值)可以达到75。

  “基于这两个指标的技术成熟后,LED技术可以在工业、办公、家居等多领域实现量产。”冯俊告诉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述两个指标技术逐渐成熟,这为LED产业今年的爆发奠定基础。

  与此相关的一个产业现实是,全球70%以上LED应用产品的加工制造都在中国完成。“上游芯片技术的成熟,为中国企业进入LED下游应用产业创造了条件。”张小飞告诉记者,仅珠三角地区,从事LED封装、应用的企业不下700家,其中相当部分是从塑胶、数码等行业转入“淘金”。

  量产技术成熟的同时,LED市场也引来另一个爆发的契机。本报记者了解到,自去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欧洲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节能环保产品的消费补贴力度。

  “欧盟补贴最高,其中意大利补贴率的高达55%。即凭借销售单据,政府按照售价的55%直接给予消费者补贴。”一长期专注欧洲LED照明市场的厂商人士告诉记者。

  “公司一季度销量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洲市场补贴的刺激。”冯俊给记者举例,易特一款销往欧洲市场的灯杯产品,“去年是几千支一单的卖,现在每个月出货量超过10万支。”

  上游瓶颈

  与过往中国在全球IT产业链的结构分布类似,在LED全球产业链中,中国企业依旧处在中下游产业端。

  据悉,在整个LED产业链的构成中,LED外延片与芯片约占行业70%的利润,LED封装约占10%~20%,LED应用约占10%~20%。而中国的LED产业超过70%集中在产业中下游,属于利润最薄的部分。

  “LED上游核心技术和专利均不在中国。”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副主任周生明告诉记者,目前国产LED外延材料、芯片以中低档为主,80%以上的功率型LED芯片、器件依赖进口。

  由于相当部分的中国LED应用企业未支付专利使用费,这令其产品在海外市场随时面临侵权风险。(见本报4月30日报道《专利门卡住中国LED行业 深圳企业抱团出击》)

  不止于此,海外LED上游产业链,对位于中下游的中国LED产业价格控制力正在日益凸显。

  据本报记者了解,伴随着LED产业全球性的升温,目前欧司朗、Cree、三星等上游芯片供应商纷纷扩充产能,并加大了对MOCVD设备(一种LED芯片核心制造设备)的采购。

  但现实的困境在于,德国Aixtron和美国Veeco两家MOCVD设备厂,垄断了全球MOCVD设备90%以上的市场份额。

  “MOCVD设备出现了严重的产能紧缺,目前设备订购排队至少要在半年以上。”张小飞认为,供需紧张局面短期内很难缓解:“不排除Aixtron和Veeco是有意造成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目的就是为了垄断价格。”



关键词: 照明 LED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