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业界动态 > 埃斯顿转型高端欲为数控领域中国“微软”

埃斯顿转型高端欲为数控领域中国“微软”

作者:胡怡琳时间:2008-08-04来源:经济观察报收藏

  对于南京公司(简称“”)的总经理吴波来说,眼下公司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紧要的关口:“发展国产的政策环境好了,突破进口品牌垄断格局机遇有了,但自身营销体系、品牌号召力仍面临挑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86540.htm

  系统是相当于“微软”的一种操作系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机床、缝纫、印刷、包装等制造业领域。

  是一家在锻压机床市场长期占据龙头位置的本土公司,已进行了八年之久的投入,从一开始的50万元到500万元到数千万元,是国内为数不多敢于叫板国际品牌,并使洋品牌在营销手段、定价策略上作出调整的企业之一。

  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本土伺服企业,不超过20家。一位正在考察、寻找机械领域投资项目的PE投资总监称。

  破局

  国内伺服市场长期以来为日系和欧美企业牢牢占据,近年随着台达、东元等台湾品牌的进入和国产伺服的成长,市场略有松动,但行业的话语权依旧为洋品牌把控,尤其是处于行业中高端的通用伺服系统更是进口产品的天下。松下、三菱、三洋、富士、安川、施耐德、西门子、ABB、伦茨等连串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上长期占主导地位。

  现在,跨国企业们强烈感受到中国这个新生市场的巨大容量,以纺机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运动控制升级势在必行,目前国内约有500万-600万台工业缝纫机,却只有10%左右采用了伺服控制系统;以包装印刷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对高端伺服的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国家数控系统及装备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伺服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

  埃斯顿伺服近来被多家基金和投资公司纷纷关注——8月1日,埃斯顿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公司自2006年开始就接受了来自新加坡、欧洲以及国内省内的多家PE公司的考察。

  “目前公司所有的投资仍完全使用自有资金,并且公司管理团队始终坚持认为行业景气度正处于上升通道,所以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谋求上市的时点上仍然希望保持严谨的态度。投资整体环境可能趋向过冬,但机械、电子行业的出口、产能升级换代还是能形成一定的小气候。”上述人士说。

  该人士称,来自国内很多PE得知埃斯顿,是来自下游厂商的推荐。“我们的口碑在业内应该还是很好的。”

  凭借性价比的优势,埃斯顿伺服从2006年开始保持快速发展,2007年业绩增长约70%,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2006年,埃斯顿通过了国际莱茵TUV专业检测机构CE认证,作为一种安全认证标志,CE认证被视为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拿到这个证书,意味着以性价比取胜的埃斯顿可以到欧洲去 ‘拼杀’了。”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2007年开始,埃斯顿开始研发附加值更高、对技术要求也更高的中高端伺服产品。

  目前埃斯顿公司的伺服产品系列范围甚至超过了日本松下和三洋。在埃斯顿伺服的产品结构中,已有60%位居中高端。

  吴波表示,今后公司伺服业务的一大重点即是海外市场。

  出路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巨大的伺服市场为本土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缝隙。

  国家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也给了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的机遇,加之对中国营销环境的熟稔,国产伺服的业务增长前景足可预期。

  尽管如此,整个伺服行业仍然存在着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等诸多问题。

  “由于伺服系统是的基础元器件,应用面很广,但它对运动控制精度、性能、功能、稳定性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技术上是有壁垒的。”吴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是洋品牌能快速占领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

  再加之,目前不少跨国伺服品牌仍被部分企业指定使用。虽有配套企业使用习惯的因素,国产伺服整体品牌形象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进口品牌往往在此时一方面抓紧与国产伺服合作,一部分正纷纷将其研发和制造等产业链环节向中国转移——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本土伺服企业的发展机会所在。”吴波表示。

  即便立志“做国产最好的伺服”并逐渐成为国内伺服风向标的埃斯顿,其总经理吴波依然心存担忧:“我们要突破的瓶颈,依然在高端伺服的核心技术领域。”正因为如此,埃斯顿在研发投入上不计成本,其开发和测试设备均是耗资数百万元购入的国际顶级仪器。

  一位曾投过江西赛维LDK的投资界资深人士认为,眼下在中国做伺服,虽然还很辛苦,但价值已经开始凸显了,精耕细作,寻求合作和上市的溢价必然会越来越放大。目前,多家国内同类型公司已经在谋求上市准备。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