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2014中国智能硬件10大爆发趋势

2014中国智能硬件10大爆发趋势

作者:时间:2014-11-24来源:虎嗅网 收藏
编者按:  2014年至今,三个方向的智能硬件市场发展得十分热闹,市场和用户反响也更积极。他们代表了新技术的大众化使用,典型例子比如航拍;代表了智能硬件中真正能够用起来又有需求的一类,比如安防类智能家居产品;代表了智能硬件的一个过渡阶段的特殊产品形态,比如混合动力新能源车、通过OBD接入智能外设实现的“汽车智能化”等等。

  5、酷玩产品越来越好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5824.htm

  慢慢我们会发现,“”、“软硬结合”这些词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现在出现的这些好玩的产品,比如洛可可推出的55度杯,算的上智能吗?但是很有创意和想法,偏重设计。

  同样的产品还有很多,很多以精细创新,和设计为卖点的产品开始受到追寻新奇酷的新潮消费者青睐。



 6、:人人玩航拍

  2014年绝对是大热的一年,一方面是由于创业者的加入,比如像亿航这样的团队,其Ghost飞行器比大疆这样的传统大玩家少了一半,让入门门槛降低。

  同时,大疆、Aircraft一类的产品价格降低、性能进一步提升之,特别是一体式摄像头配上之后,虽然DIY的体验少了些,但是人人都能很轻松地玩起航拍。

  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周围有一些追求新潮电子酷玩的年轻人开始玩起了航拍,但现在航拍遇到的问题是,对低空飞行有潜在危险,但也没有具体的管制方式,在市场野蛮生长一段时间之后,相关部门应该会加强管制。



  7、平衡车走进大众生活

  电动平衡车开始组建成为很多年轻人的代步工具,从Segway到Solo Wheel这样一些海外产品,逐渐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平价化、智能化。

  玩法也变得更加多样,比如平衡车可以给手机充电,虽然没什么技术门槛,但也增强了一些实用性。

  另外,像Acton风火轮这样的产品,对平衡车产品形态的重塑也是有极大突破的。



  8、汽车智能化进入“穿戴时代”

  在汽车智能化仍然在逐渐推进的过程中,一批用于汽车的“智能穿戴”开始涌现出来,成为汽车全面智能化的过渡产物。

  此类产品主要有2类,一种是车机类,主要是基于Android平台的汽车车机越来越多,在深圳有不少第三方团队在做此类产品研发,用于汽车后装市场。

  另一类是通过OBD通用数据接口,获得汽车的油耗、速度等常规数据,同时加入GPS模块,不仅让汽车通过一个小配件可以进行GPS轨迹的记录,同时可以对驾驶习惯等进行大数据分析。



  9、纯电动汽车越来越丰富

  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两个大方向是电动化和互联网化,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的汽车产品越来越丰富。

  且不说这一年Tesla在国内发展的风生水起,与银泰SOHO等地产商、民生银行、中国联通等合作建目的地充电桩。奔驰和比亚迪研发的腾势、比亚迪的秦等车型也都陆续上市。

  更重要的是,市场对新能源车给与的支持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上海给出3000个新能源车拍照,北京单独开始新能源车摇号等等。



  10、手表手环没有降温但更理性

  最后还是要提一点的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仍然没有在这一拨热潮中降温。而是在非常理性地往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从用户实际出发考虑体验的问题,比如功能到底哪些是强需求,待机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智能手表到底应该是圆形的还是方形的?

  除了三星、LG、SONY等厂商继续迭代智能手表产品。业界最受关注的新产品就是苹果AppleWatch的推出,不过AppleWatch要等到2015年才能正式开卖。

  在国内市场,Inwatch、土曼、果壳电子的智能手表也在继续迭代,思路也更加成熟,比如果壳电子开始重新定义产品的设计,改为圆形表盘。同样的标杆产品还有摩托罗拉的MOTO360,现在也已经上市。

  大方向下引领潮流

  以上十个方向是2014年至今,市场发展得十分热闹,市场和用户反响也更积极的产品趋势。

  你会发现,智能路由器已经没有了去年的劲头,智能插座、智能灯泡也都开始慢慢地常态化,价格透明化。

  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个发展方向基本都有几个共性,算是智能硬件市场的“三个代表”:1、代表了新技术的大众化使用,典型例子比如航拍。2、代表了智能硬件中真正能够用起来又有需求的一类,比如安防类智能家居产品。3、代表了智能硬件的一个过渡阶段的特殊产品形态,比如混合动力新能源车、通过OBD接入智能外设实现的“汽车智能化”等等。

  去年我们说2013年是智能硬件的萌芽年,2014年是爆发年。现在来看,2014年不过是爆发前夜的一个过渡,但确实最重要的一步台阶。

摄像头相关文章:摄像头原理
燃气报警器相关文章:燃气报警器原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