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医疗电子 > 业界动态 > 3D打印进入冷静期:想象空间大 但培育难度大周期长

3D打印进入冷静期:想象空间大 但培育难度大周期长

作者:时间:2019-01-21来源:经济观察报(北京)收藏
编者按:2012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提出3D打印技术将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使这项发展了近30年的小众技术走进公众视野。2013年,美国各大企业纷纷加速3D打印布局,扩张势力版图。同年,3D打印的风潮从海外刮向国内。

  “消费级应用市场短期内无法带来爆发式增长,预期效益达不到项目的经济指标要求。”1月15日,在广东银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221.SZ)(以下简称“银禧科技”)总部的展厅,公司事业部高级经理洪浩然如是解释公司终止3D打印一体化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项目的原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01/396940.htm

  1月11日,银禧科技发公告称,将终止“3D打印一体化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研发与创业创新团队”项目,并退回该项目剩余财政补贴。

  深圳光华伟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义浒转载了上述信息并配文:“任何行业发展都有规律,少些浮躁,多些脚踏实地,3D打印行业应用在深化,未来属于坚持创新者。”

  “我们多年的材料研发基础,对打印设备和工艺测试应用的积累,便想着能在产业链做进一步延伸,采用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模式,扩展行业应用。于是在2015年就有了3D打印一体化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互联网平台项目进展未达到预期要求,同时鉴于公司在3D打印材料项目的快速增长,最终决定终止互联网平台项目,聚焦在3D打印材料研发制造业务。今后,公司会集中加大在3D打印材料方面的研发及制造投入。”洪浩然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风起

  3D打印俗称增材制造,是一种可快速成型技术。它按照电子模型图的指示,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打印目标物体。

  作为3D打印技术资深粉,吴敏与3D打印行业结缘于其在2013年富士康时期参与3D打印项目调研之时。“虽然后来富士康并没有引入3D打印项目,但那次调研让我意识到3D打印的神奇。”吴敏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2012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提出3D打印技术将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使这项发展了近30年的小众技术走进公众视野。

  2013年,美国各大企业纷纷加速3D打印布局,扩张势力版图。同年,3D打印的风潮从海外刮向国内。

  吴敏回忆,3D打印技术在国内火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核心技术FDM(熔融层积成型技术)专利的到期。“以Stratasys为首的美国老牌3D打印制造商释放了一批专利,降低了许多企业进入3D打印领域的门槛。”

  同年,工信部开始酝酿增材制造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大对3D打印的扶持力度。同时,资本的迅速涌入推动了中国第一波3D打印创业潮。杨义浒用“一窝蜂”来形容此间现象。

  “当时很多公司开始引进高校拥有这项技术的教授,也有一部分高校团队自己出来创业。”吴敏说,彼时在业界很有名的一个案例是脱胎于“中国3D打印第一人”颜永年教授的研究团队——太尔时代在2014年年初获得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一位华南地区3D打印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任何一个新潮流来临之时,总有人希望能从中捞一把。从2014年开始,国内3D打印行业掀起了一轮资本化浪潮:挂牌新三板等场外市场,或被上市公司并购登陆A股,另有一些上市公司以牵手权威专家的形式涉足3D打印,迅速从‘门外汉’变成‘领军者’。”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先临三维(830978)在新三板挂牌,成为中国第一支在新三板上市的增材制造企业。同期,银禧科技、光韵达、金运激光、银邦股份等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上市公司,随后,南风股份、蓝光发展、中利科技、积成电子、亚夏股份等纷纷加入,贴上3D打印的标签。

  “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涌入加速了3D打印泡沫的产生,使3D打印市场进入到一个混乱的时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企业业绩无增长。”华中地区一家大型3D打印公司高管介绍说,而与5年前相比,目前3D打印产业进入了明显的冷静时期。

  探索

  2015年后,3D打印企业一直在探索适合发展的商业模式。“那时业内存在一种说法:3D打印行业未形成规模是因为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吴敏说。

  2015年,“互联网+”战略呈星火燎原之势,众多行业纷纷推出相关“触网”计划,3D打印亦是在此时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为众多企业所推崇。这种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的定位是提供面向消费端的定制化服务。

  据吴敏介绍,3D打印设备一般分为桌面级和工业级。桌面级设备万元之内便可买到,能实现玩具和DIY设计等物件的打印。工业级设备的价格十几万起,且当时只能进口。“起初的创业者们大多选择购买成本较低、操作简单的桌面级设备。一些创业者只是购买了几台设备,便打算营业,实现一体化定制服务。大家都太急了。”

  无独有偶,包括银禧科技、金运激光、光韵达、先临三维等上市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也在3D打印业务上布局互联网平台、云工厂等计划,试图让3D打印和互联网实现深度融合。“这种商业模式下,企业直接面对的是消费者,但这也意味着要面临各种问题,比如:国内消费者意识的普及问题,企业交付能力的问题,定制服务生产制造高成本的问题。面向消费端的3D打印定制服务就像来图加工,客户提出需求,提供参数,公司利用耗材,将这些参数输入软件中,得到产品。整个过程看似简单,但仅软件研发设计这一项成本就相当高。”前述华中地区大型3D打印公司高管认为。

  事实证明,难以产生良性服务使得这种商业模式并未达到此前的预期。

  据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统计,在2015年-2017年的3年间,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实现翻倍增长,年均增速超过30%;2017年,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增速放缓至25%左右,放缓趋势明显。

  回归

  “银禧科技终止并非优势所在的3D打印互联网平台项目,聚焦积累了20余年的材料研发。这一事实也从侧面说明这个行业正逐渐回归理性。企业主体、项目主体进入‘优胜劣汰季’,从而带动行业步入‘做减法’的阶段。”前述华南地区3D打印行业资深从业人士说。

  与毫无准备就赶风口吃螃蟹的创业者不同,吴敏在做了详细的调研、准备与深入思考之后,于2017年6月正式成为一名3D打印创业者。在他看来,3D打印行业的泡沫基本上挤完了,今后最大的价值便是实现工业化零部件的大批量生产。

  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从业人员也认同吴敏的说法。“3D打印最开始应用在设计上的初衷,便是简化传统的‘设计-模具-生产’流程。直接从设计到生产,并及时反馈结果,缩短研发周期。因而,其最广泛的应用领域应是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细分工业领域。“前述华中地区大型3D打印公司高管说。

  相比桌面级3D打印,工业级3D打印的应用想象空间更为巨大,但培育的难度更大,周期也更长。“以医疗为例,目前3D打印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主要分为医疗模型、组织工程和细胞打印等。其中,组织工程包括个性化、永久植入的组织器官如牙齿、四肢、耳朵、骨骼、血管等;细胞打印则是现在最新颖、最具挑战性的生物3D打印课题,思路是不需要生物支架,直接把成活的细胞打印出来,使其自主成长。目前,医学模型和骨骼类组织植入已经在现实中得到推广。”上述华中地区大型3D打印公司高管说。

  推动3D打印技术高速发展的正是工业领域。记者从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了解到,2018年6月,中国“太空3D打印”技术首获突破,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成功完成国际首次微重力环境下陶瓷材料立体光刻成形技术试验,攻克世界难题。

  “3D打印产业从婴幼儿长成了小学生,是体现价值的时候了。”吴敏说。



关键词: 3D打印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