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业界动态 > 2016年我国3D打印产业八大辉煌成果

2016年我国3D打印产业八大辉煌成果

作者:时间:2016-07-25来源:3D打印网收藏
编者按:在国家良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3D打印技术日渐取得重要成就,并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我国首台太空机正式曝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7/294453.htm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与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近日共同研制成功我国首台空间机,并于日前在法国波尔多完成了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其可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寸超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3月26日运至国际空间站的升级版机打印尺寸。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段宣明介绍,经过两年努力,该院与空间应用中心研发出我国首台空间3D打印机,可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寸达到200×130mm,该尺寸是NASA首台空间在轨打印机打印尺寸的2倍以上,并超过今年3月26日NASA运至国际空间站的升级版3D打印机打印尺寸。

  段宣明说,空间3D打印制造技术的打印速度为10—30毫米/秒,可以在一到两天内打印出需要更换的零部件,且适用于绝大部分零部件,在空间站运营、深空探测等任务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方便、快捷地帮助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自制所需的实验和维修工具及零部件,大幅度提高空间站实验的灵活性和维修的及时性,减少空间站备品备件的种类、数量及运营成本,降低空间站对地面补给的依赖性。

  中科院研发出超级3D打印机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林文雄课题组在国内首次突破了可连续打印的三维物体快速成型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款能够连续打印的超级快速3D打印机。这款3D打印机采用数字投影技术,打印速度达到每小时600毫米,也就是可以在6分钟内,打印出一个60毫米高的三维物体,而采用传统的立体光固化成型工艺打印同样物体,则需要约10个小时。

  专家介绍说,目前针对液态材料的3D打印技术多采用立体光固化成型工艺,也就是用材料逐层固化、层层累积的方式来构造三维物体,层与层之间需中断光照射,然后在已固化区域表面重新覆盖或填充精确、均匀的光敏树脂,再进行光照射形成新的固化层,这种方式系统复杂且耗时。

  在2015年3月,美国Carbon3D公司率先提出“连续液面生长技术”。在此基础之上,福建物构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半渗透性透明元件取代特氟龙,这种元件对氧气的透过率比一般高分子聚合物高,因此氧气或空气均可作为固化抑制剂使用,实现全程固化的高速连续性。

  武汉造最大激光3D打印设备

  早前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完成的“大型金属零件高效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俗称激光3D打印技术)”顺利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深度融合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等特征的激光3D打印技术,由4台激光器同时扫描,为目前世界上效率和尺寸最大的高精度金属零件激光3D打印装备。

  该装备攻克了多重技术难题,解决了航空航天复杂精密金属零件在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及减重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复杂金属零件的高精度成形、提高成形效率、缩短装备研制周期等目的。项目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研制出成形体积为500×500×530mm3的4光束大尺寸SLM增材制造装备,它由4台500W光纤激光器、4台振镜分区同时扫描成形,成形效率和尺寸迄今为止同类设备中世界最大。

  中国首个3D打印核燃料元件

  1月9日,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铂力特”)自主研发的SLM系列设备BLT-S300,为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零二厂”)3D打印 CAP1400自主化燃料原型组件下管座(核燃料元件)顺利下线,国内首次实现了3D打印核燃料元件(CAP1400下管座)的技术应用。为3D打印技术应用于核燃料元件制造开发领域奠定了基础。

  核燃料元件制造是集设计与加工于一体的高端精密制造,结构复杂,需多种工序交叉作业加工才能完成 。3D打印技术,自提出以来就定位于精密制造,能直接利用计算机图形数据生成任意形状的零件。BLT-S300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通过逐层熔化金属粉末的制造方式,完成传统机械加工无法制造的复杂金属结构零件,制备的成形产品拥有致密性好、尺寸精度高的特点。同时金属3D打印快速制造的技术特点,能够缩减产品开发周期,降低设计与制造成本,快速、高性能的实现核燃料元件开发与制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3D打印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