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设计应用 > PTN承载2G/3G基站回传的多样选择

PTN承载2G/3G基站回传的多样选择

作者:时间:2012-08-06来源:网络收藏

标签: 2G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54200.htm

城域传送网是电信网的基础,为所的各种业务提供传输通道和传输平台。随着传送网所的业务向IP化、宽带化、全业务化方向发展,业务需求驱动着网络向All IP化发展,网成为下一代传输网的主流IP承载技术是大势所趋,中国移动等主流运营商已开始规模部署承载网。MSTP作为传统的2G承载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新建分组传送网络与原有网络将长期共存,3G业务在新网络上开展,2G业务逐步迁移到新网络,两种网络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业务交互。

3G接入的三种方式

PTN与3G对接

目前主流IP化基站可提供FE光口、FE电口等接口,传输侧PTN接入设备通过哪种方式与之对接成为各地运营商所关注的话题。

安全—采用电口方式,网线容易松动,信号极易丢失。相比之下,光口安全性能更高。

成本—传输侧FE电口板与FE光口板成本相近,配置光口需要光模块。基站侧标配为FE电口。通过增加光模块的方式即可实现FE光口。光口与电口成本角度相比,差别在于光模块,光模块成本较低。

应用—采用FE电口对接,由于以太网线传输距离有限,最远不超过100米,仅应用于局内对接。采用FE光口对接,普通光模块传输距离2.5km,长距光模块15km,即可用于同局对接,也可用于异局对接。

环形组网接入

对于基站所在机房环境、电源供电等安装条件良好,可以满足传输设备安装要求,同时该基站在光缆路由上为环上节点,则每个基站内均放置一端PTN接入设备,各站组成PTN GE接入环。

设备选用原则有二。业务密集区放置稍大容量PTN接入设备,可接入更多GE支链,未来设备可升级至10GE;业务稀疏区放置小容量PTN接入设备,可控制成本,并节省机房空间。

支链组网接入

对于基站所在机房条件差,无直流供电保障,有传输安装位置的基站以支链形式接入;另外,如果该基站在光缆路由上为末端支链,组网上宜以支链形式接入。设备选用小型PTN接入设备(1U~2U)。

部分室分基站内已有SDH设备,且仅有此一个安装位置。可以采用硬割接方式,即先将SDH设备拆除,再安装PTN设备。此方式会造成业务中断时间较长(5~10分钟),适用于非重要业务区域。此操作可与基站侧更换FE光模块的操作同步进行,双方施工人员同时进站,以最大程度减少业务中断时间。

光纤拉远至附近宏站

对于基站所在机房条件差,无直流供电保障,无传输安装位置的基站,多以室分站为主,此类型基站可将BBU所出FE光口光纤直接拉远至附近宏站内PTN设备,一般距离2~3km,最远不超过15km。

此种接入方式的优点是:施工难度低,不需要考虑传输设备安装。并且传输侧节省了一端PTN末端接入设备的成本。缺点是:末端站缺乏传输设备监控,拉远段落内出现故障无法快速定位。从维护角度来讲,无线专业和传输专业的界面划分需要划定,主要体现在拉远这段的光缆。

PTN对2G基站的承载方案

目前,部分GSM新建基站在接入端只安装了PTN接入设备,需要由PTN网络接入,再转接到SDH网络,并在局端采用E1/155M接口与BSC对接。业务保护方式为在PTN设备上启用PW 1+1保护,SDH设备启用TU12 SNCP保护,由于PTN的STM-N接口单板具备PW与TU12告警转换功能,因此可以保证E1业务的端到端保护。有两种对接方案,一种是在PTN核心节点转至SDH落地设备,另一种是在PTN汇聚节点转至SDH汇聚设备。

图1所示方案中,PTN核心汇聚层带宽:1个E1业务通过电路仿真需占用PTN网络2.42M带宽,且无法进行收敛,将消耗大量PTN核心/汇聚层带宽。

PTN网络传输效率:PTN为传送分组业务研发,过多的E1仿真业务会大大降低PTN网络的传输效率。

落地设备压力:PTN的第一代设备在处理LSP/PW能力上不够强大,是现阶段的网络瓶颈,而所有业务在核心层处理会增加核心层设备的压力(尤其是E1仿真业务,每个E1都要占有1个PW通道)。各厂家落地设备处理能力如表1。

第二种方案,PTN核心汇聚层带宽:尽早将E1仿真业务传送至SDH网络将节约PTN核心汇聚层带宽、占用SDH核心汇聚层带宽,符合网络实际情况。

PTN网络传输效率:尽早将E1仿真业务传送至SDH网络将提高PTN核心汇聚层传送效率。

落地设备压力:尽早将E1仿真业务传送至SDH网络会分散PTN落地设备压力,提升网络性能: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业务开通时,一般情况应优选方案二在汇聚节点将业务转接至SDH网络。

作为一种面向连接的传送技术,PTN借鉴了SDH技术中完善的保护倒换、丰富的OAM、良好的同步性能、强大的网络管理等特性。但同时作为一种新技术,PTN网络建设需要现网长期验证,积累各种经验,不断发展,最终成为迅速发展的IP业务的可靠承载网。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