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消息,据供应链最新消息显示,想要成为首批RTX 5090、5080的用户,恐怕你要加价才能买到。供应链称,英伟达对经销商进行了分层划分,设置了严格的限制,导致首批RTX 5090和RTX 5080显卡的供应量"极其有限"。英伟达已经决定哪些渠道以及具体由谁在市场发布时提供显卡,B2B零售商以及主要面向商业客户的本地批发行业可能会空手而归。有消息称,亚马逊等大型零售商可能在首批甚至第二批、第三批货中都拿不到显卡,预计要在几周后才能收到首批产品。这意味着想要在首发时购买RTX 5
关键字:
RTX 5090 5080 英伟达 显卡
1月17日消息,随着RTX 50系列显卡的正式发布,NVIDIA也官方公布了Blackwell GPU的核心面积、晶体管数量,包括GB202、GB203、GB205,而更低端的GB206、GB207暂未公布。Blackwell GPU采用的是定制的台积电4NP工艺,对比上代Ada Lovelace使用的4N工艺显然是个增强版,严格来说它们应该都属于5nm级别(当然现在命名都乱套了)。旗舰核心GB202(5090/5090D)的面积为750平方毫米,比之前传闻的744平方毫米还大了一点,NVIDIA GPU
关键字:
RTX 5090 NVIDIA
1月9日消息,在CES 2025展会上,英伟达的全新RTX 5080移动版显卡的Geekbench跑分数据首次曝光。目前英伟达RTX 50系列显卡的评测暂未解禁,但还是有一款搭载RTX 5080移动版显卡的外星人Alienware 18 Area-51笔记本出现在了Geekbench上。结果显示,RTX 5080移动版在OpenCL测试中的得分为190326分,相较于现有的RTX 4090移动版高出约6%,而与RTX 4080移动版相比则提升了18%,与桌面版显卡相比和RTX 4070 SUPER相当。虽
关键字:
NVIDIA 移动版 RTX 5080 RTX 4080
1月8日消息,1月7日,英伟达推出了新一代DLSS 4技术,黄仁勋表示RTX 5090性能可以达到RTX 4090的两倍之高。据介绍, DLSS 4首次引入了多帧生成技术,可以用AI为每个渲染帧生成三帧。当它与DLSS技术套件协同工作,可以实现传统渲染8倍的性能,同时通过NVIDIA Reflex技术保持快速响应能力。英伟达表示,DLSS 4还引入了图形行业首个Transformer模型架构的实时应用技术。基于Transformer的DLSS光线重建和超级分辨率模型带来了2倍的参数和4倍的算力,可在游戏场
关键字:
英伟达 DLSS4 RTX 5090
12 月 25 日消息,Chiphell 网友 skanlife 今早分享了一张疑似对应英伟达 GeForce RTX 5090 显卡的 PCB 正面(无焊接元件)照片,目前无法确认该 PCB 对应“公版”FE 还是 AIC 型号。▲ 图源 skanlife从上下两张 PCB 均可发现,显卡 GPU 核心焊盘外围环布了 16 个显存焊盘,对应传闻中 RTX 5090 的 16 颗 16Gb GDDR7 显存(合计 32GB)。对于下方 PCB,从左侧起以顺时针方向来看,这 16 个显存焊盘为“5452”排
关键字:
英伟达 GPU 计算平台 RTX 5090 PCB
预计电动汽车 (EV) 数量到 2030 年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 60% 以上,因此,EV 充电器的数量也必须相应增加。 市场迫切需要可靠的 EV 充电基础设施;然而, EV 充电器连接器、插头类型和充电协议之间存在不一致 ,这可能会加剧里程焦虑,甚至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为消费者无法确定其考虑的车辆是否与本地或长途旅行中所需的充电器兼容。为了解决 EV 驾驶员的疑虑并简化充电体验,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在充电站采用统一的 EV 充电标准,使几乎所有 EV
关键字:
TI 开源软件 EV
当前关于人工智能 (AI) 和神经网络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生成应用(生成图像、文本和视频),很容易忽视 AI 将为工业和基础设施应用中的电子产品带来变革 的实际示例。不过,虽然在 电机驱动器、太阳能(如图 1 所示)和电池管理应用的实时控制系统中 采用 AI 不会像新的大型语言模型那样引起大量关注,但 使用边缘 AI 进行故障检测可以显著影响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生产力 。图 1:太阳能电池板阵列本文中将讨论 集成式微控制器 (MCU) 如何
关键字:
TI MCU 实时控制系统 系统故障检测
实时微控制器 (MCU) 在帮助高压汽车和能源基础设施系统满足电源效率、功率密度和安全设计要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车载充电器 (OBC) 还是不间断电源 (UPS) , 这些设备都必须在恶劣环境中为时间关键型任务提供快速、确定性的性能。F29H85x 系列 C2000 TM MCU 基于 TI 的 C29 内核 ,专为应对高压系统中严苛的处理和安全设计挑战而设计 。 这些 MCU 性能显著提升,是前代 T
关键字:
TI MCU 高压系统
引言设计分立式仪表放大器 (IA) 与集成式 IA 的优点和缺点有很多,而且经常争论不休。需要考虑的一些变量包括印刷电路板 (PCB) 面积、增益范围、性能(随温度变化)和成本。 本文的 目的是 比较三种双电源 IA 电路:使用四路运算放大器 (op amp) 的分立式 IA、具有集成增益设置电阻器 (R G ) 的通用 IA 和带有外部 R G 的精密 IA。双电源电路图 1 是使用德州仪器 (TI) TLV9064 四路运算放大器电
关键字:
TI 仪表放大器 模拟
实时微控制器 (MCU) 在帮助高压汽车和能源基础设施系统满足电源效率、功率密度和安全设计要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车载充电器 (OBC) 还是不间断电源 (UPS),这些设备都必须在恶劣环境中为时间关键型任务提供快速、确定性的性能。F29H85x 系列 C2000™ MCU 基于 TI 的 C29 内核,专为应对高压系统中严苛的处理和安全设计挑战而设计。这些 MCU 性能显著提升,是前代 TI C28 内核及市场上其他 MCU 的两到五倍,并配备先进的集成式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元件,可帮助工程师
关键字:
TI C29 MCU C2000
Amazon Robotics 在开发其首款自主移动机器人 (AMR) Proteus时,充分利用与 TI 近十年的合作关系获得了技术专业知识。我们公司的嵌入式处理器、电源和连接解决方案帮助为 Proteus 开发了安全缓冲区和其他安全赋能技术,目标是优化订单履行流程并加强对工人的保护。TI 高级营销副总裁 Keith Ogboenyiya 表示:“我们的合作基于 Amazon 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 TI 在嵌入式处理和模拟技术方面的优势。”Amazon Robotic
关键字:
AMR TI Amazon
10 月 23 日消息,消息源 Moore's Law is Dead 在最新一期 YouTube 视频中,曝料英伟达正向其合作伙伴分发 GPU 样品,并分享了一张可能是 RTX 5080 笔记本 GPU 的图片。图片显示样本名为 N22W-ES-A1,明确标记为工程单元,Blackwell GB203 GPU 芯片采用长方形设计,相比较 Ada 的 AD104,明显更长。注:英伟达 Blackwell GPU 系列共有 6 个版本,分别包括 X11、X9、X7、X6、X4 和
关键字:
笔记本电脑 英伟达 GPU RTX 5080
全新可编程逻辑器件和无代码设计工具可降低工程设计复杂性和成本、减少布板空间并缩短时间。德州仪器全新可编程逻辑产品系列允许工程师在单个芯片上集成多达 40 个逻辑及模拟功能,与分立式实施方案相比,大幅减小了电路板尺寸。中国上海(2024 年 10 月 22 日)– 德州仪器 (TI)(纳斯达克股票代码:TXN)近日推出了可编程逻辑器件 (PLD) 系列。此产品系列以德州仪器出色的逻辑产品系列为基础,旨在帮助工程师简化任何应用的逻辑设计。德州仪器的全新 PLD 产品系列能够在单个器件中集成多达 40 个组合和
关键字:
TI PLD 可编程逻辑
2023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全球总发电量的 30%创历史新高,这则消息的背后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一直以来,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大问题是缺乏弹性,比如对于光伏而言,只能根据光照进行发电,而无法根据需求而定。不过,随着储能技术的推进,微型逆变器和串式逆变器正朝向双向操作技术方向演进,且随时可以按需智能地融入电网。一个重要且可预见的趋势是氮化镓可作为下一代家庭太阳能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更高的功率密度,更小的外部无源元件、从而降低系统成本,增加系统效率,提供智能电网的弹性。作为氮化镓供应商的先驱
关键字:
氮化镓 光伏 TI
10 月 16 日消息,英伟达 RTX 50 系列显卡有望在明年 CES 2025 上亮相,根据博板堂今日最新消息,RTX 50 系列各型号可能会发布比较快,基本上是逐月发布,确定英伟达针对 RTX50 系列的大概发布时间:2025 年 1 月 CES 发布 RTX 5090D5080 系列2 月份将发布 RTX 5070 Ti5070 系列3 月份将发布 RTX 5060 Ti5060 系列所以 2025 年 Q1 季度内将全部发布完,暂时没有 SUPER 系列型号的产品规划。据此前报道,英伟达创始人兼
关键字:
英伟达 GPU RTX 50
rtx 3090 ti介绍
您好,目前还没有人创建词条rtx 3090 ti!
欢迎您创建该词条,阐述对rtx 3090 ti的理解,并与今后在此搜索rtx 3090 ti的朋友们分享。
创建词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