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的CES大展上,高清影音的无线传输技术之争已经初见端倪。高清影音文件的传输需要实时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也就需要带宽保证、降低封包错误率以及提高电波干扰的稳定性。Wi-Fi虽然已经在许多家庭中开始普及,并且制定了QoS标准,但是面对高清影音的高带宽要求,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另一项可供选择的技术UWB更被看好,UWB在短距离内能提供高达480Mbps以上的速度,如果能克服传输稳定性的问题,必然能成为家庭无线娱乐的主流方案。
困扰UWB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来自技术本身,而是不同的标准化组织制
关键字:
UWB 通讯 数字家庭 Pulse-LINK 家庭网络
可以说,当今这个无线互连时代的繁荣离不开蓝牙技术联盟(SIG)的贡献,这个机构主要负责确保数以亿计的、具有广泛兼容性的蓝牙装置如何通过稳固的无线链路连接起来并一同无故障地工作。然而,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蓝牙的日子屈指可数。多年以来,蓝牙技术一直是其他无线技术要替代的目标,结果其市场环境受到无情的压缩。各种能够提供更高带宽、更低运行功耗、更高协议效率的器件,由于这些器件的成本显著较低,相对简单容易使用,(由
关键字:
蓝牙 UWB 通讯 无线 网络
引言
4G将提供高达100Mb/S甚至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支持从语音到多媒体的业务,实现商业无线网络、局域网、蓝牙、电视卫星通信等的无缝连接,相互兼容。数据传输速率还可以根据所要的速率不同进行动态调整。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上实现如此高速率和大容量,需要提高频谱效率。OFDM技术是可以高效地利用频谱资源并有效地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MIMO利用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增加带宽和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可以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MIMO和 OFDM结合可以克服无线信道频率选择性衰落、增加系统容量、提高频谱利用率,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4G OFDM-MIMO 手机
尽管UWB的发展中存在着频率管制、标准化及面对其他无线技术的竞争等难题,但是可以预见,它将在消费电子领域、通信领域获得大规模应用。
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脉冲通信技术,利用频谱极宽的超短脉冲进行通信,又称为基带通信、无载波通信,主要用于军用雷达、定位和通信系统中。该技术是一种新颖的无线通信方式,作为短距离无线高速数据传输的一种解决方案,国际电信联盟第一研究组(ITU Study Group 1)宣布,UWB成为“全球性监管标准”,这意味着开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UWB 无线 通信
MIMO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很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但是它要求信道平衰落的前提条件限制了它在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为了避免符号间干扰,通常需要在接收端加信道均衡器。由于有很多根收发天线,这种均衡器是非常复杂的。另一种解决方法是将OFDM技术与MIMO技术结合起来,利用OFDM技术对多径的对抗能力[1],去除符号间干扰,实现宽带高速无线通信。但MIMO-OFDM系统对同步误差很敏感:在多径环境下, MIMO-OFDM系统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很高;频率同步方面,由于MIMO-OFDM系统可以视为N个并行的MIMO子
关键字:
MIMO-OFDM 通讯 同步技术 网络 无线
以IEEE 802.16e标准为基础的宽带无线技术已经成为WiMAX技术的主流,接入无线网络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满足人们对传输速率日益增长和高速移动性的要求,IEEE在相继推出了802.16a、802.16d、802.16e后,IEEE即将提出下一代的先进空口技术标准——802.16m。 2006年12月IEEE启动了IEEE 802.16m标准的制订工作,很多全球著名厂家将参与其中。
WiMAX物理层的技术特点[1]:
(1)在物理层采用正交频分复用,实现高效的频谱利用率。
(2)双
关键字:
OFDM WiMAX 关键 通讯 网络 无线 物理层
1、引言
4G移动通信在描绘高速的数据传输,提供从语音到多媒体业务丰富业务美好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两大挑战:多径衰落和带宽利用率。OFDM技术通过将信道分解为多个正交子信道的方法实现了频率选择性多径衰落信道向平坦衰落信道的转化,有效地减小了多径衰落的影响。而MIMO技术能在空间中产生多个独立的并行信道同时传输数据,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因此,OFDM和MIMO技术的有效结合已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必然趋势。
2、MIMO-OFDM技术
2.1 OFDM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
关键字:
4G MIMO-OFDM 通讯 网络 无线
在无线广域网领域,有GPRS与CDMA间的竞争;在无线局域网领域,有Wi-Fi内部802.11b/a/g等技术的竞争。在这种原本已经很复杂的局势中,UWB的加入让无线个人网和短距离无线应用市场出现了热闹景象。这种竞争、互补与互促,将使无线应用热潮更加波澜壮阔! UWB分久必合 超宽带(UWB)这种原来专属军方使用的技术随着2002年2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将其解禁而备受世人的关注。自问世后一直被看作是蓝牙技术的替代品,它可以让电脑或其它电子通讯产品之间通过无线互传信息,速率
关键字:
UWB 通讯 网络 无线 专题宽带
超宽频技术的发展历程 超宽频技术的发展模式类似Wi-Fi一样,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被归类为军事技术,但如今极有可能扩展至一般消费性产品领域。根据最新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定义,超宽频(UWB)系统的中心频率大于2.5GHz,并具备至少500MHz的-10dB频宽。频率较低的UWB系统必须具备至少20%的频宽比(fractional bandwidth)。这些特性让UWB明显异于传统的无线电系统,以往的无线电系统的频宽比不会超过1%或20MHz
关键字:
UWB 通讯 网络 无线 专题宽带
Staccato Communications公司和它的运营商伙伴SK Telecom正在利用超宽带技术(UWB)开发个人局域网。 双方表示,它们正在合作实施一项手机UWB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同时用于蓝牙、高宽带UWB和多点WiNet服务。 韩国SK Telecom将采用美国Staccato提供的基于ARM9的UWB芯片组,以及Staccato的协议无关(protocol-independent)内核来实施UWB解决方案。 继IEE
关键字:
UWB 通讯 网络 无线 专题宽带
在香港举办的国际电信联盟2006年世界电信展会上, UT斯达康公司将与Tzero Technologies合作展示集成超宽带(UWB)技术的新一代IPTV机顶盒。UT斯达康新推出的这类产品将可使服务供应商在家庭内通过无线方式传输高分辨率视频流,从而降低安装和设备成本。 UT斯达康公司全球营销副总裁Brian Caskey表示:“UT斯达康感到自豪的是能够帮助客户快速部署可带来营收的接入服务,而这类服务的终极目标就是成本效益高的端到端IP网络。在家庭环境
关键字:
UWB 通讯 网络 无线 专题宽带
尽管UWB两大阵营之争仍在继续,但随着全球各地UWB频段相继确定以及芯片平台的成熟,UWB产品将在明年年初上市。首批产品将是围绕PC的无线USB Dangle和无线USB Hub,而集成无线USB的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将在2007年中上市,随后出现的可能是采用了UWB技术的无线1394、蓝牙3.0甚至是WiFi-UWB融合产品。如果中国的UWB频段能够按计划在年内发布,UWB相关产品可望在2007年上半年上市。最先采用UWB技术的将是无线USB产品。同USB一样,无线USB也是最先用于PC及外设,然后
关键字:
UWB 通讯 网络 无线 专题宽带
对于想进军使用短距离通信产品市场的厂商来说,得到认证的无线USB(W-USB)和UWB Bluetooth都为其提供了不同的机会。它们是否需要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市场调研公司ABI Research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无线USB和UWB Bluetooth都将有发展空间。 “即将运行在WiMedia解决方案上的应用协议,是目前短距离通信市场中最引人注意和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首席分析师Stuart Carlaw表示,“该市场中的初创公司正在趋向全CMOS方案,
关键字:
UWB 通讯 网络 无线 专题宽带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日前在国内率先完成“UWB与TD-SCDMA干扰保护研究”的研究报告。 今后还将陆续发布 “UWB与IMT-2000 FDD”、“UWB与GSM”、 “UWB与IMT-Advanced”研究报告。 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技术是现在被广泛研究的一种新兴无线通信技术。现在被业界广泛接受的一个UWB设备定义是,相对带宽大于0.2,或者发射信号带宽至少是500MHz。UWB技术与传
关键字:
UWB 通讯 网络 无线 专题宽带
宽带UWB由Ultra Wideband缩写而成,它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传输速度快而功耗小。目前UWB样品已经能够达到,3米范围内480Mbps传输速率、5米内80Mbps传输速率、10米内11Mbps传输速率,而功耗仅仅只有75nW!这一功耗仅仅相当于普通无线设备的背景噪声的水平。 超宽带UWB技术,面对WiFi、WiMAX,是属于一种“近程”传输系统,在桌面范围内发挥巨大的作用。其直接竞争对手是蓝牙,相对于蓝牙系统来讲,UWB技术要简单的多,而且
关键字:
UWB 通讯 网络 无线 专题宽带
mb-ofdm-uwb介绍
您好,目前还没有人创建词条mb-ofdm-uwb!
欢迎您创建该词条,阐述对mb-ofdm-uwb的理解,并与今后在此搜索mb-ofdm-uwb的朋友们分享。
创建词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