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此前关于4G标准的讨论,近日有消息称,我国已确定推荐基于TD-SCDMA的4G标准,这也意味着TD的演进方向也已明确。 据了解,国际电联将于下月举行的世界无线电大会上,对征求4G候选技术做出决定。而目前我国已开始为相关标准做准备,今年6月大唐移动联合中兴、华为、高校及研究院所已完成4G相关白皮书。 此前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曾表示,国际标准是一种妥协,国际上有可能希望4G标准融入TD-SCDMA标准,但我们希望通过TD-SCDMA的发展,独立提出4G标准。目前基于TD-SCDM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TD-SCDMA 4G 通信标准 无线 通信
- 中国的B3G/4G研究一直以来通过适当的方式邀请了众多国外企业参与,所有校企合作、国际组织合作都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尽管3G牌照发放时间还未明确,但运营商已开始将B3G/4G研究提上日程。近日,中国移动技术部总经理、FuTURE论坛副主席周建明在FuTURE论坛专家在线活动中表示,中移动在B3G/4G方面的研究力度将会加大,并且正在以用户为中心开发一些适合3G的业务,手机电视、电子商务、即时视讯等新型业务都会逐步出台。 与日本等国家以运营商牵头不同,我国的B3G/4G研发(FuT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中移动 4G 标准 无线 通信
-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已经普及,而我们通常的监控手段仍是接触式的。接触式监控的缺点是:接触式控制大多通过有线网络将采集的信息进行远程传送,成本较高,大大限制了使用范围;适用范围窄,灵活性差,在一些高危和不方便人员直接监控的场合更加难以发挥作用;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破解接触式监控的手段日益增多,从而大大降低接触式监控的安全性能。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对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所以新型、性能更加优越的防盗报警系统成为市场需求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4G 监控报警 无线 通信
- 本文对直接下变频接收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接收机特点,提出了一种直接下变频接收机的射频前端实现方案,并用软硬件平台对其实现,实测的2.4G本地振荡信号和接收机解调信号表明达到系统要求指标。
- 关键字:
前端 设计 研究 射频 接收机 直接 变频 2.4G
- 引言
4G将提供高达100Mb/S甚至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支持从语音到多媒体的业务,实现商业无线网络、局域网、蓝牙、电视卫星通信等的无缝连接,相互兼容。数据传输速率还可以根据所要的速率不同进行动态调整。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上实现如此高速率和大容量,需要提高频谱效率。OFDM技术是可以高效地利用频谱资源并有效地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MIMO利用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增加带宽和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可以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MIMO和 OFDM结合可以克服无线信道频率选择性衰落、增加系统容量、提高频谱利用率,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4G OFDM-MIMO 手机
- 技术厂商是否想集中力量发展WiMAX取决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公司在蜂窝技术领域的技术地位及其区域重心。其中关键问题之一在于厂商是否愿意集中力量争夺整个无线市场80%“蛋糕”中的10%,还是争夺总体市场不足20%“蛋糕”中的30%。
许多机构已经使用“4G”一词来指代性能表现比目前3G标准有明显改进的新一代技术。例如,Sprint (NYSE: S)就将其计划推出的移动WiMAX称为“4G”部署。
而事实情况是,与IMT-2000(国际移动通信-2000)明确定义的3G不同,目前还没有标准组
- 关键字:
4G 移动通信
- 7月10日,知名电信专家、863专家组成员、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秘书长尤肖虎做客新浪“对话3G”,谈中国4G技术发展,介绍全球4G现状,以及TD技术演进的思考。其间尤肖虎指出,4G的技术特点概括地说是在新的频段上使用新的技术,其带宽将会比3G宽10倍,同时传输效率提高10倍,预计4G大概整个系统能力将会比3G提高100倍。 中国4G研发开展5年 2001年,863计划启动了面向4G的移动通信发展的未来通用无线环境研究计划(FuTURE计划),目前上海的4G试验网处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4G 3G 无线 通信
- 定义和建立下一代宽带无线服务的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尽管高通不喜欢使用“4G”这一术语,但作为当今3G网络芯片技术的重要供应商,高通已经在新兴的超高速无线服务市场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如果有的公司曾期望借OFDM作为4G网络的空中链路技术来绕过高通拥有关键知识产权的CDMA技术,他们恐怕会非常吃惊。
在与IDG的访谈中,高通公司全球市场营销和投资者关系副总裁Bill Davidson表示,高通拥有1000多项OFDM、OFDMA和MIMO技术的核心专利,这些专利构成了新的4G技术的基石
- 关键字:
4G 高通 通讯 网络 无线 专利
- 5月17日,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杨毅刚副总裁在“2007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庆祝大会”上透露,大唐电信在4G标准上已经完成了技术方案的起草,目前正进行标准的提出和4G关键技术的系统验证。 杨毅刚透露,大唐电信在4G标准上已经完成了自己起草的技术方案,现在已经开始与3G进行融合。这个方案在国内融合结束以后,将向国际电联提交。国际电联如果接纳了,或者在接纳过程中与国际标准进行了融合,最终可能成为世界标准。目前,大唐电信正在进行标准的提出和4G关键技术的系统验证
- 关键字:
4G 大唐电信 国际电联 通讯 网络 无线
-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诺基亚西门子合资公司(简称诺西公司)周三宣布,该公司已经成功测试了一项4G新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手机数据传输速度。 诺西公司成功展示了虚拟多入多出技术(Virtual MIMO)如何应用于下一代LTE(长期演进)手机。虚拟多入多出技术又称为空分复用接入技术(SDMA),目前已经应用于Wi-Fi网络。虚拟多入多出是一项天线技术,它可以将通信线路各端的多路天线结合在一起,将出错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时优化数据传输速度。在这一过程中,无需增加带宽
- 关键字:
4G 诺西 手机传输 通讯 网络 无线 测试测量
- 1、引言
4G移动通信在描绘高速的数据传输,提供从语音到多媒体业务丰富业务美好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两大挑战:多径衰落和带宽利用率。OFDM技术通过将信道分解为多个正交子信道的方法实现了频率选择性多径衰落信道向平坦衰落信道的转化,有效地减小了多径衰落的影响。而MIMO技术能在空间中产生多个独立的并行信道同时传输数据,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因此,OFDM和MIMO技术的有效结合已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必然趋势。
2、MIMO-OFDM技术
2.1 OFDM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
- 关键字:
4G MIMO-OFDM 通讯 网络 无线
- 对于一个来自3G牌照尚未颁发国度的人来说,于3月26日-30日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CTIA展给他两个重大冲击:一是无线世界强大的诱惑,二是在4G争夺阵地前的空前迷茫。
与刚结束的殿堂级无线通信展3GSM相比,3月26-30日在奥兰多举行的2007CTIA展弥漫着大工业时代的迷幻风格。
从技术到服务与终端,CTIA上火花多
CTIA上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成为通信巨头们的萨拉热窝导火线。开展前,WiMAX论坛副总裁Mohammad Shakouri肯定地预测WiMAX将成为CTIA的重点谈
- 关键字:
4G WiMAX 通讯 网络 无线
- 近日,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和科技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国际电信联盟4G标准的征集、确定明年开始进行,我国正积极准备,正在考虑按TD-SCDMA的演进思路提交4G标准。
4G标准明年开始提交
3月30日,在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通报会上,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透露,由于国际电信联盟确定各国明年提交4G标准,因此我国正在部署,调集力量参与。
据悉,ITU从2000年启动跟4G有关的研究,到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4G使用的侯选频段,今年下半年世界无线电大会上将做出最后的决定,国际电联准备2008
- 关键字:
4G TD 通讯 网络 无线
- 提高3G系统的灵活性
当前,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发展到第三代,3G系统进入商业运行一方面需要解决不同标准的系统间的兼容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技术的飞速发展,3G无线通信系统要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扩展升级能力,软件无线电技术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作为3G移动通信标准中的两个主要标准,W-CDMA和CDMA2000都采用码分多址接入方式,并具有信道带宽宽、数据速率多样且支持高速率、不同业务采用信道编码不同等共性,同时,这两种标准之间在码片速率、信道带宽和信道选择码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为了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及提
- 关键字:
3G 4G 软件无线 通讯 网络 无线
- 1、引言
随着人们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各种需求与日俱增,目前投入商用的2G、2.5G系统和部分投入商用的3G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移动通信系统日益增长的高速多媒体数据业务,许多国家已经投入到对4G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中。本文将概要介绍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并讨论4G系统中可能采用的有关关键技术。
2、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与3G相比,4G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有许多超越之处,其特点主要有:
(1)高速率。对于大范围高速移动用户(250km/h),数据速率为2Mb/s;对于中速移动用户(6
- 关键字:
4G 关键技术 特点 通讯 网络 无线 移动通信
2.4g介绍
您好,目前还没有人创建词条2.4g!
欢迎您创建该词条,阐述对2.4g的理解,并与今后在此搜索2.4g的朋友们分享。
创建词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