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综合自动化站系统异常处理的一般原则由于系统的关键部分采用了双机双网的冗余设计,因此当系统某个局部发生故障时一般情况下将不会影响系统的运行,但此时会给出相应的告警信息,值班人员可根据告警信息的内容作
- 关键字:
智能电网 电力系统 异常处理 方法
- 一、保护严重异常处理方法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征得当值调度员同意,将装置停用:1. 装置冒烟着火;2. 装置内部出现放电声;3. 装置变形、继电器过热变形;4. 其它能引起有明显误动或拒动危险的情况;5. 装置出现故
- 关键字:
智能电网 电力系统 保护 异常处理
- 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电气设备的绝缘处于电源额定电压下,当雷击、操作、故障、或参数配置等原因使系统中某部分电压升高大大超过正常运行的数值此称过电压。过电压分为大气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其中大气过电压又分直击雷
- 关键字:
电力系统 过电压
- 近几年,阅读到文刊上关于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绝缘配合方面的文章,我认为其中有一些容易引起人们的误导,综合起来有10个问题,现提出来讨论。1. 误导一:把人工冲击电流波形命名自然雷电流标准波形自然雷电流波形,世
- 关键字:
智能电网 电力系统 过电压 方面
- 摘要:阐述了电力系统过电压的类型和危害,并结合过电压的类型,提出了防止过电压的措施。电力系统的电气设备在运行中除了承受工作电压外,还会遭到过电压的作用和侵害。作用于电力系统的过电压,按其起因及持续时间
- 关键字:
电力系统 过电压保护
- 电力系统过电压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大气过电压、工频过电压、操作过电压、谐振过电压。产生的原因及特点是:大气过电压:由直击雷引起,特点是持续时间短暂,冲击性强,与雷击活动强度有直接关系,与设备电压等级无关。因此
- 关键字:
智能电网 电力系统 过电压 分类
- 1、减轻空载或轻载线路上的电容效应,以降低工频暂态过电压。2、改善长距离输电线路上的电压分布。3、使轻负荷时线路中的无功功率尽可能就地平衡,防止无功功率不合理流动,同时也减轻了线路上的功率损失。4、在大机组与
- 关键字:
超高压 并联电抗器 电网 电力系统
- 高压断路器是电力系统最重要的开关设备,它对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和可靠运行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压断路器一般由触头、灭弧室、绝缘介质、壳体结构和运动机构等五部分组成。它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控制作用
- 关键字:
电力系统 高压断路器
- 谐波是指正常电流波形的一种失真,一般是由非线性负载发射的。开关模式电源(SMPS)、调速电机及驱动、复印机、个人电脑、激光打印机、传真机、电池充电器以及UPS等都属于非线性负载。单相非线性负载在现代办公大楼中较
- 关键字:
解决 方法 及其 问题 谐波 电力系统
- 电力系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构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系统,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技术的进步, 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和更新之中。当今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 资源、环境及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从发
- 关键字:
电力系统
- 电力系统是时间相关系统,无论电压、电流、相角、功角变化,都是基于时间轴的波形。近年来,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相继并网运行,大区域电网互联,特高压输电技术得到发展。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对电力自动化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 关键字:
分析 电力系统 时钟 同步技术
- 当发生短路或突然有大负荷切除或投入时,发电机与大系统之间的功角会发生变化,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就会沿着发电机的功角特性曲线来回摆动,这就是电力系统的振荡。电力系统振荡的结果有两种:一个是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和
- 关键字:
电力系统
-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规定我国电力系统承受大扰动能力的安全稳定标准分为三级:第一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单一故障(出现概率较高的故障)];第二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但允许损失部分负荷[单一严
- 关键字:
电力系统
- 1、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的保护方式有三种:1)保护接地2)接零保护3)漏电保护2、保护的原理各不相同:1)保护接地原理,等电位连接,限制漏电设备外壳对地电压在安全范围内;2)接零保护原理,把漏电故障扩大成短路,利用短路
- 关键字:
电力系统 保护 方式 原理
电力系统介绍
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化成电能,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能供应到各用户。为实现这一功能,电力系统在各个环节和不同层次还具有相应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对电能的生产过程进行测量、调节、控制、保护、通信和调度,以保证用户获得安全、经济、优质的电能(图1)。
电力系统的出现,使电能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各个领域 [
查看详细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