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G以及3G增强型技术仍然是产业主流,相关技术、业务以及市场正逐步进入规模发展阶段,而WiMax虽然受到广泛关注,但还不是成熟产品。 3G和WiMax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通信行业关注的焦点。在昨天的“3G在中国”2007全球峰会上,信产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表态:3G以及3G增强型技术仍然是产业主流,相关技术、业务以及市场正逐步进入规模发展阶段,而WiMax虽然受到广泛关注,但还不是成熟产品。 闻库提到的WiMax主要是指基于802.16e的移动WiMax,基于802.16d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3G WiMax 信产部
- 在召开的3G在中国2007全球峰会上,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谢飞波表示,无线电频谱并不是一个放开的市场,采取限制发展的做法更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谢飞波是谈到无线接入频率规划现状时作以上表述的。目前有观点认为我国的只有两家移动运营商,竞争不充分对产业发展不利。但谢飞波表示,我国严格控制移动运营商数量以及无线电频谱分配,正是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作法。他表示,无线电频谱并不是一个放开的市场,包括WTO方面也没有要求对此自由竞争。在我国,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两家移动运营商共分配2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3G 信息产业部 移动通信
- 2008年奥运召开在即,3G时代即将来临,作为“杀手级”应用的手机电视越来越多的受到普遍关注,并被众多调研机构看好。然而,手机电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尚短,仍处于市场导入期。步入平稳成长期,有四个门槛需要跨越。 国家标准有待统一。尽管广电总局于2006年10月底单方面颁布了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但电信运营商并未受到广电总局单方面颁发此标准的影响。中国标准化协会的CDMB,新岸线的TMMB和清华的DMB-TH以及广电的CMMB等4种技术标准对国家标准的争夺仍在继续。手机电视国家标准的尽早确定,将有助于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3G 手机电视 无线 通信
-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对数字信号进行高速实时处理的专用处理器。在当今的数字化的背景下,DSP已经成为电子工业领域增长最迅速的产品之一。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发布的统计和预测报告显示,1996~2005年,全球DSP市场将一直保持稳步增长,2005年的增长率将达34%。因此,全球DSP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DSP已成为数字通信、智能控制、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基础器件。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人们对DSP应用系统的性能、功耗和成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尝试着在单一硅片上集成更多的
- 关键字:
SoC 多核 DSP 嵌入式系统
- 一般所说的IPTV与数字电视,既有相似点,又有区别。烽火网络公司的技术专家从以下方面阐述了二者的异同。 1.技术体系 IPTV系统又叫交互电视,它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流媒体服务、节目采编、存储及认证计费等子系统,主要存储及传送的内容是以MP-4为编码核心的流媒体文件,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用户终端可以是IP机顶盒+电视机,也可以是PC。 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HFC网络体系,与传统的模拟有线电视网络体系架构相同,而开展新型的交互式业务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IPTV 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
- “Wimax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Wimax要想于中国乃至全球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四个方面条件:市场、技术、频谱和完备的生态系统。”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副总裁吴斌博士在Winmax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线宽带是目前中国主流电信运营商的增长动力,无线宽带表现出两种发展趋势,即:宽带无线化和无线宽带化。 吴斌认为,在这个大趋势之下,Wimax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Wimax要想于中国乃至全球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四个方面条件:市场、技术、频谱和完备的生态系统。 据有关数据,全球WiMAX用户数到2010年的时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Wimax 无线宽带 贝尔阿尔卡特 移动通信
- SEQUANS Communications与PMC-Sierra公司宣布,双方共同合作为移动WiMAX 设备制造商开发移动WiMAX 家庭型基站(femtocell)提供完整解决方案。该方案是一项集成参考设计,包括Sequans的新型SQN2130基站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PMC-Sierra的新型PM8800 WiZIRD? 2Tx/2Rx 射频 IC。 Sequans的SQN2130是业界第一款针对移动WiMAX基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SEQUANS PMC-SIERRA WIMAX 移动通信
- 据iSuppli,到2007年底,中国的国内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87亿部,比2006年的1.53亿部增长22%。包括诺基亚等跨国公司以及联想等国内企业在内的授权供货商生产的手机出货量,2007年将达到1.36亿部。同时,来自灰市供货商的出货量将达5100万部。iSuppli预测,2008年中国国内手机出货量将增至2.06亿部。 从今年初开始,经过中国政府的批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推出了新的“主叫付费”业务。这种业务意味着无线用户不需要为接听电话而付费。 这种新型服务吸引了许多低收入消费者,尤其是在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手机 无线 通信
- 9月26、27日,Wi-Fi联盟成员技术峰会首次在北京召开,这也标志着Wi-Fi技术正式开始加速在中国的布局。
曾几何时,国家标准WAPI的强制执行给Wi-Fi在国内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甚至由于标准的不兼容几近宣判Wi-Fi在国内的死刑。不过,由于WAPI在基于该标准的硬件芯片支持方面与Wi-Fi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直无法大规模实现产业化普及,因此Wi-Fi得以在国内众多提供无线网络的场所广泛应用。目前,中兴、华为、UT、联想等多家厂商已经成为Wi-Fi联盟的会员单位,而且Wi-Fi伴随着各大主
- 关键字:
Wi-Fi WAPI 无线局域网 无线 芯片 无线网络
- 引言
近几年来,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作为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我国,ADSL业务已成为运营商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但由于现有电话线路专门为传送低频语音信号所设计,不利于高频信号传输,线路周边环境恶劣且复杂多变,无论是ADSL业务的开通还是正常的运营维护,都需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测试工作。现有测试仪表多为国外品牌且价格昂贵,国内产品普遍存在测试频段有限,测试结果片面的问题;而且由于核心芯片处理能力有限,嵌入式操作系统不先进,软件包功能不够完善,对测试结
- 关键字:
应用程序 通讯 无线 网络 ARM ADSL2+ 无线网络
- 随着用户和业务对带宽需求的不断增加,带宽高、扩展性好、运维成本低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正成为电信领域的热点,受到国内外运营商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日本,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上百万线的商用。中国国内对宽带光纤接入技术也十分关注,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试验工作。本文将从国内“十一五”期间宽带业务与带宽需求出发,对光纤接入及FTTH技术与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1、国内宽带业务与带宽需求
1.1 宽带业务的需求
根据对用户业务需求的广泛调研和对行业相关宽带业务规划的深入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光纤接入 FTTH技术 无线网络
- Broadcom(博通)公司宣布,推出新的低成本单片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BCM4312,这个解决方案可帮助制造商开发尺寸更小、价格更低的Wi-Fi产品。高度集成的BCM4312局域网芯片与Broadcom以前的解决方案相比,占板面积小40%,功耗低一半,同时具有业界最低的外围器件成本以及与以前的解决方案同样卓越的性能。该芯片灵活的架构适用于单频带和双频带应用,非常适合用来为各种产品增加Wi-Fi功能,如笔记本电脑、宽带网关和游戏平台。 为了进一步突出这个无线局域网芯片的灵活性,Broadcom还开发了一个独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Broadcom 无线局域网 BCM4312 通信基础
- 随着十城市TD-SCDMA网络建设全面铺开,TD-SCDMA终端的进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一直被认为会是TD-SCDMA发展瓶颈的终端环节,能否满足消费者和运营商的需要呢?日前在TD-SCDMA技术论坛组织召开的“成功商用对终端环节的要求”会议上,来自TD-SCDMA终端产业链上的企业认为,稳定性和高端应用将是TD-SCDMA终端成功的关键。TD-SCDMA终端要具备HSDPA “根据中国移动对TD-SCDMA终端的要求,在功耗和稳定性上要与GSM终端相似;要有足够的带宽,现在已经明确要求实现HSDP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TD-SCDMA 3G 无线 通信
- 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各种无线技术应用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速渗透,无线通信已步入到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无线广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和无线个人域网等不同层次的无线技术将彼此互补、融合发展。在“2007中国无线技术大会”上,业内专家一致认为随着各种无线技术的融合发展,将催生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应用,网络和应用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时代正在逐渐实现。 在向“泛在网络”演进的过程中,企业、政府因为自身业务需求,推动无缝移动业务的应用不断发展,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因为无线频谱资源的有限性,各
-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无线技术 无线 通信
无线 soc介绍
您好,目前还没有人创建词条无线 soc!
欢迎您创建该词条,阐述对无线 soc的理解,并与今后在此搜索无线 soc的朋友们分享。
创建词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