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极管是信号放大元件和电子开关元件。不过它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能够做成一些可独立使用的两端或三端器件,代替其它类型元件使用。
扩流
把一只小功率可控硅和一只大功率三极管组合,就可得到一只大功率可控硅,其最大输出电流由大功率三极管的特性决定,见附图1。图2为电容容量扩大电路。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将电容容量扩大若干倍。这种等效电容和一般电容器一样,可浮置工作,适用于在长延时电路中作定时电容。用稳压二极管构成的稳压电路虽具有简单、元件少、制作经济方便的优点,但由于稳压二极管稳定电流一般只有
- 关键字:
三极管
- 放大电路的核心元件是三极管,所以要对三极管要有一定的了解。用三极管构成的放大电路的种类较多,我们用常用的几种来解说一下(如图1)。图1是一共射的基本放大电路,一般我们对放大路要掌握些什么内容?
(1)分析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2)解放大电路的放大原理;
(3)能分析计算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4)理解静态工作点的设置目的和方法。
以上四项中,最后一项较为重要。
图1中,C1,C2为耦合电容,耦合就是起信号的传递作用,电容器能将信号信号从前
- 关键字:
三极管 放大电路
- 本文介绍了三极管饱和及深度饱和状态的理解和判断。
三极管饱和问题总结:
1.在实际工作中,常用Ib*β=V/R作为判断临界饱和的条件。根据Ib*β=V/R算出的Ib值,只是使晶体管进入了初始饱和状态,实际上应该取该值的数倍以上,才能达到真正的饱和;倍数越大,饱和程度就越深。
2.集电极电阻 越大越容易饱和;
3.饱和区的现象就是:二个PN结均正偏,IC不受IB之控制
问题:基极电流达到多少时三极管饱和?
解答:这个值应该是不固定的,它和集电极负载
- 关键字:
三极管 基极
- 一般我们在做电路设计时候,三极管开关电路和MOS管开关电路有着以下四种区别:首先是三极管是用电流控制,MOS管属于电压控制;然后就是成本问题,三极管便宜,MOS管贵;其次是功耗问题,三极管损耗大;最后是驱动能力,MOS管常用来电源开关,以及大电流地方开关电路。实际上就是三极管比较便宜,用起来方便,常用在数字电路开关控制。 MOS管用于高频高速电路,大电流场合,以及对基极或漏极控制电流比较敏感的地方。一般来说低成本场合,普通应用的先考虑用三极管,不行的话考虑MOS管。实际上说电流控制慢,电压控制快这种
- 关键字:
三极管 场效应管
- 在嵌入式电路中,三极管一般作为开关器件和功率器件使用,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讲解嵌入式中三极管基础电路的设计。 开关器件 在嵌入式电路中经常使用IO口来控制某些电路的开关功能,此时三极管可作为开关器件来使用。作为开关器件使用时需使用开关三极管如9014和9015等小功率器件,此时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现举一例来说明该类电路特点:
为仿真电路图不是很完整,该电路为晶振关闭功能电路,其中VO接MCU晶振输入端如(XIN)。 若Q1和Q3基极同时为低时,Q2导通
- 关键字:
三极管 嵌入式
- 在电子技术中,三极管是使用极其普遍的一种元器件,三级管的参数与许多电参量的测量方案、测量结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电子设计中,三极管的管脚、类型的判断和测量非常重要。测量三极管管脚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实验室常用的是利用万用表和三极管各管脚的特点进行测量,但由于三极管各个引脚间的电压、电流关系复杂,且三极管本身体积较小,给测量带来很大不便,而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对三极管管脚、类型自动判别的装置。因此,设计出一款能够自动判别三极管管脚、类型的电路显得尤为重要。 1硬件电路组成原理 根据目前常用三极管的
- 关键字:
三极管 单片机
- MOSFET和三极管,在ON 状态时,MOSFET通常用Rds,三极管通常用饱和Vce。那么是否存在能够反过来的情况,三极管用饱和Rce,而MOSFET用饱和Vds呢? 三极管ON状态时工作于饱和区,导通电流Ice主要由Ib与Vce决定,由于三极管的基极驱动电流Ib一般不能保持恒定,因而Ice就不能简单的仅 由Vce来决定,即不能采用饱和Rce来表示(因Rce会变化)。由于饱和状态下Vce较小,所以三极管一般用饱和Vce表示。 MOS管在ON状态时工作于线性区(相当于三极管的饱
- 关键字:
MOSFET 三极管
- 1)防止三极管受噪声信号的影响而产生误动作,使晶体管截止更可靠!三极管的基极不能出现悬空,当输入信号不确定时(如输入信号为高阻态时),加下拉电阻,就能使有效接地。
特别是GPIO连接此基极的时候,一般在GPIO所在IC刚刚上电初始化的时候,此GPIO的内部也处于一种上电状态,很不稳定,容易产生噪声,引 起误动作!加此电阻,可消除此影响(如果出现一尖脉冲电平,由于时间比较短,所以这个电压很容易被电阻拉低;如果高电平的时间比较长,那就不能拉低了,也 就是正常高电平时没有影响)!但是电阻不能过小,影响
- 关键字:
三极管 下拉电阻
- 放大电路的核心元件是三极管,所以要对三极管要有一定的了解。用三极管构成的放大电路的种类较多,我们用常用的几种来解说一下(如图1)。图1是一共射的基本放大电路,一般我们对放大路要掌握些什么内容?
(1)分析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2)解放大电路的放大原理;
(3)能分析计算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4)理解静态工作点的设置目的和方法;
以上四项中,最后一项较为重要。
图1中,C1,C2为耦合电容,耦合就是起信号的传递作用,电容器能将信号信号从前
- 关键字:
三极管 放大电路
-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电路知识后,相信很多朋友都希望能够亲自动手制作电路。但是由于知识与经验的限制,过于复杂的设计并不适合初学者动手,一些较为简单的设计反而是更好的选择。本文就将为大家介绍一款简单的模拟接触开关电路图,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一看吧。
如图1,是利用晶体三极管开关特性的简易模拟触摸形状电路。 当接通电源时,VTl-VT4均处于截止状态,继电器线圈中无电流通过,继电器常开触点断开,发光二极管VD2不亮。当用手指触摸一下“开”开关,电源经手指电阻(约几
- 关键字:
开关电路 三极管
- 在嵌入式电路中经常使用IO口来控制某些电路的开关功能,此时三极管可作为开关器件来使用。作为开关器件使用时需使用开关三极管如9014和9015等小功率器件,此时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现举一例来说明该类电路特点。
为仿真电路图不是很完整,该电路为晶振关闭功能电路,其中VO接MCU晶振输入端如(XIN)。 若Q1和Q3基极同时为低时,Q2导通而使得VO为0造成晶振停振关闭处理器。我们分析R3和R4(实际电路470K)使得Q2和Q3处于饱和态;Q3为Q1集电极负载
- 关键字:
三极管 嵌入式
- 见过多次这样的问题了,基本上都是问:放大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但是,集电结反偏,这不是截止状态吗,三极管怎么还能放大?翻了几本书,确实,书上都没有仔细介绍反偏、截止的工作过程。下面,简单说说这个问题。 PN结正偏时,P区里面较多的正电荷(空穴),会扩散到N区,和N区大量的负电荷(自由电子)复合。 当然,N区电子,也会向P区扩散,在P区和空穴复合。 外接电源的方向,正好为这种扩散运动提供支持,并源源不断的补充这些复合掉的载流子。 这就是PN结的正向导通。正向电流,就是由多数载流子“扩散”形
- 关键字:
三极管 集电结
- 在嵌入式电路中经常使用IO口来控制某些电路的开关功能,此时三极管可作为开关器件来使用。作为开关器件使用时需使用开关三极管如9014和9015等小功率器件,此时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文章举了一个例来说明该类电路特点。
为仿真电路图不是很完整,该电路为晶振关闭功能电路,其中VO接MCU晶振输入端如(XIN)。 若Q1和Q3基极同时为低时,Q2导通而使得VO为0造成晶振停振关闭处理器。我们分析R3和R4(实际电路470K)使得Q2和Q3处于饱和态;Q3为Q1集电
- 关键字:
嵌入式 三极管
- 对三极管放大作用的理解,切记一点:能量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所以,三极管一定不会产生能量。但三极管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可以通过小电流控制大电流。 放大的原理就在于:通过小的交流输入,控制大的静态直流。 假设三极管是个大坝,这个大坝奇怪的地方是,有两个阀门,一个大阀门,一个小阀门。小阀门可以用人力打开,大阀门很重,人力是打不开的,只能通过小阀门的水力打开。 所以,平常的工作流程便是,每当放水的时候,人们就打开小阀门,很小的水流涓涓流出,这涓涓细流冲击大阀门的开关,大阀门随之打开,汹涌的江水滔滔流下。
- 关键字:
三极管 饱和
- 集电极开路、漏极开路、推挽、上拉电阻、弱上拉、三态门、准双向口 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结构如图1所示,右边的那个三极管集电极什么都不接,所以叫做集电极开路;左边的三极管为反相之用,使输入为“0”时,输出也为“0”。 对于图 1,当左端的输入为“0”时,前面的三极管截止,所以5v电源通过1k电阻加到右边的三极管上,右边的三极管导通;当左端的输入为“1”时,前面的三极管导通,而后面的三极管截止。
下载附件 (46.02 KB)&nb
- 关键字:
IO 三极管
分立元件(三极管)组成的12v降压到9v输出的电路原理图介绍
您好,目前还没有人创建词条分立元件(三极管)组成的12v降压到9v输出的电路原理图!
欢迎您创建该词条,阐述对分立元件(三极管)组成的12v降压到9v输出的电路原理图的理解,并与今后在此搜索分立元件(三极管)组成的12v降压到9v输出的电路原理图的朋友们分享。
创建词条
分立元件(三极管)组成的12v降压到9v输出的电路原理图电路
分立元件(三极管)组成的12v降压到9v输出的电路原理图相关帖子
分立元件(三极管)组成的12v降压到9v输出的电路原理图资料下载
分立元件(三极管)组成的12v降压到9v输出的电路原理图专栏文章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