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专栏

EEPW首页 > 博客 > 半导体人力需求将呈M型,台大教授:海外猎才和发展本土并重

半导体人力需求将呈M型,台大教授:海外猎才和发展本土并重

发布人:旺材芯片 时间:2022-10-17 来源:工程师 发布文章

来源:


很多人觉得人才都跑到半导体,其实没有,只是因为半导体被形容是护岛群山,感觉上好像很大而已。由数字来看,一个台积电总共才6万人,半导体业的就业人数也才30万人,和台湾地区总共1655万的劳动力人口相比,并没有外界认为得那么集中。

半导体业的产值大,约占台湾地区整体GDP的两成。陈教授认为中国台湾能用较少的人力创造高价值的产业,靠的就是产业的群聚效应,当然材料、设备等支援系统都必须足够稳健。 

图片

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陈良基 来源:数位时代

他还说道,现在真正在做技术突破的尖端人力其实非常少。现在台积电内部的前瞻研究团队,就是1000左右在往前跑,只有几个“将军”在打仗。所以事实上更重要的是,整个支援系统(包含人才供给等)能不能让半导体往前跑;如果不行的话,这个产业将来也会找不到人,这才是台湾地区维持半导体优势的重要考量。

图片 IC设计以人为本,加入文科生将是重要动力

目前台湾地区的缺工现象,跟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低并没有直接关联,生育率低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会往后递延几年才发生。台湾地区现在的状况并不是没有大学生,而是与半导体相关的STEM(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Engineering 工程、Mathematics数学)人才减少了。

2018年的时候,台湾地区光是工程领域的学生就有22万人,到了2020年却只剩下18万人,这4万人流到其他领域,加上业界又在成长,当然人不够。人才荒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很难从现在直接截取一个剖面,找到立即的解方。

半导体学院的想法是希望能留住做工程的老师,并吸引学生,以减少STEM人才的流失,同时也不能伤害到原本就在培养半导体人才的系所,如电子、电机等,所以学院要的是跟半导体无直接相关科系的理工学生,例如一个物理系的学生,要考进电子所可能会有点门槛,那半导体学院就能让他多一个选择。

陈教授说,我认为文科学生也可以加入半导体产业。现在很多科技例如IC设计,会需要以人为本出发,也会应用到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是跨领域的知识,理工科学生也应该上一些像是心理学的基础课程

另外,随着自动化的发展,这也能解决部分人力问题。但是在诞生尖端制程的设计方法上还是需要大量研发人才,机器能替代的部分仅有操作型人员。倘若牵涉到研发,或研发到一个地步要有精密设备来做检测,都需要高阶人才。

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未来半导体人力需求将出现M型化的现象,也就是前段研发实作人才跟后段劳动密集的需求会较多,但中间(制程、设备工程师等)这块产业工作机会,将会愈来愈少。 

图片

来源:TI

而且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未来整体的半导体人力需求也将出现M型化的现象。

图片 国际揽才将成配套措施

然而,半导体最终仍旧会遇到“生育率低”的现象,需要透过国际揽才解决问题。但前几年跨国招生变成很多近乎退场学校的活命机制,但是引进来的人才读的也不见得是半导体相关科系,这些都要再改变。

难题在于,中国台湾学校的海外揽才不像国外大学,通常都是一个学校去招生,台湾地区则是一个系所在做招生,哪怕是校长去,获得的招生资料还要分发到各系所,各自决定是否录取外籍生;如果换成是系主任去招生,那整体招生力度也不够。

其实中国台湾的学术声望是很好的,只是整个系统弄得很复杂,半导体学院院长也不可能自己跑去国外招生,应该是整个大学要站出来招生,才能够获得好的高阶人才。目前官方已经延长国际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年限,也陆续提升薪资水平,希望留下优秀人才。

此外,台湾地区也必须有策略地选派留学生,送到“对的地方、对的企业”去,并且长期经营,这对整体来说将会是好的连接。往后若有和他国企业的业务需求,比起都没有关系的来往,让一些我们的人才留在那边会更好。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关键词: 半导体人力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