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全国科普日开始了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长啥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日常生活有何关联?打卡科学家手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想知道这些答案,就来2021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中探索吧。
9月11日,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启动,活动将持续到9月17日,让公众在科普盛宴中领略科技魅力。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走入中国科技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实物验证件,有不少观众在此驻足合影。
记者了解到,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会有现役航天员和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向观众介绍航天员在空间站里的生活和工作细节。
看完“上天”的天和核心舱,“落地”的“黑土粮仓”展品则通过模型和数据,向观众讲述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稳压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再往前走,“九章”量子计算机模型、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华龙一号”等科技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中的不懈努力。
“钟爷爷的手好大呀!”一个小朋友兴奋地把双手放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的手模中。在“科学家精神”展区,30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珍贵手模或签名在这里集中展示。
在展柜中,屠呦呦****物筛选单手稿、于敏的入党志愿书、黄旭华创作的《○九战歌》手稿、万米潜航服等科技实物,也吸引着观众纷纷“打卡”。
据中国科协介绍,今年全国科普日在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志愿精神,激发科学梦想,营造创新氛围,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众志。
科普展见证科学素养提升之路
“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当中,科学为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百年韶华 科普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普展”前,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现场讲述百年科普的发展历程。
在一个展柜中,陈列着1965年6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面发表了华罗庚写的长文《统筹方法平话》。华罗庚把科学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双法”,应用于化工、电子、邮电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在国家的建设发展中,科学家用他们的所学回报社会,把科学交给人民。”王挺说。
科普展上,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珍贵视频展示了科普在不同历史时期助力救国、服务兴国、促进富国、建设强国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我国颁布实施了世界上唯一一部科普法,建成现代化科技馆体系,全民科学素质指标超过10%,科普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今年6月,我国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
“科学要成为一种自觉的内在素质,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王挺说。
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展亮相
佩戴VR眼镜,感受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推拉摇杆,将荧幕中的“垃圾”投放到正确的垃圾桶内;触摸屏幕,测试自己一年的碳足迹……在“中国承诺 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的互动展区,好看又好玩的展品让人流连忘返。
据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工程师崔胜玉介绍,这是全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展,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为开端,从碳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到解读应对危机所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再到倡导全社会绿色减排行动,一一展示。
展览设置“黑色·困局”“红色·觉醒”“绿色·行动”3个主题展区。“黑色·困局”展区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揭示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红色·觉醒”展区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生存危机的觉醒,揭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展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努力与承诺;“绿色·行动”展区展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国布局和实施路径,重点领域如何通过低碳转型、控制碳排放源减少碳排放,以及如何借助自然的力量提升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我们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展品、图文并茂的科普展板解读科学概念,引导公众深入思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崔胜玉说。
据了解,自2004年以来,中国科协已连续17年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各地各部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约24万场(次)。
《中国科学报》 (2021-09-13 第4版 综合)
编辑 | 赵路
排版 | 志海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