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英特尔:兴衰隔一线

英特尔:兴衰隔一线

作者:时间:2014-12-28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收藏
编者按:  在资深IT观察人士孙永杰看来,国产化和核心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希望,依然不能寄托在英特尔这样的国际巨头身上。在利用英特尔的技术和开放架构同时,仍需要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自己的生态系统,否则只能是为英特尔在移动芯片领域的崛起做嫁衣。

  新型技术换市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7416.htm

  “似乎在等待某个特定的转折点。”巴克莱资本的分析师表示,“这个转折点具有让移动业务起死回生的魔力,为了等到这个转折点,持续亏损也在所不惜。”

  这个转折点,正在中国市场显露迹象。

  2014年6月,中国产业迎来重大利好,国务院印发《国家产业发展推进纲要》,1200亿元规模的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也在9月正式落地,国家扶持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越来越明确。

  在政策出台前后,的老对手高通和老盟友微软,都相继遭遇了中国相关部门的反垄断调查,英特尔虽然没有被纳入此轮反垄断调查范围,但同样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英特尔亟须提高在华运营的“安全系数”。

  英特尔破题并没有花费太久时间,甚至只用了“24个小时”。今年8月,在微软遭遇反垄断调查不到一周之后,科再奇低调来华,在北京停留的24个小时中,最主要的行程是拜会工信部领导。

  短短一个月之后,英特尔与的90亿元入股合作就正式对外公布。

  如果仔细对比,会发现这家经验老到的国际科技巨头寻求的解决之道,和30年前进入中国市场时如出一辙——“技术换市场”。只不过,由于开放部分核心技术,并且采取了更大付出的资金入股,这种新型的技术换市场看上去诚意十足。

  在过去30年时间里,英特尔对中国的“技术换市场”一直难言对等。虽然从最初的销售代表处起步,到通过合资或独资方式在中国设立工厂,引进生产线,再升级到如今在中国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设立研发中心,但和IBM类似,输出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一直也是英特尔的禁区。

  在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看来,新的市场环境之下,英特尔入股中国科技企业,意味着其在华策略,与中国从世界工厂向研发中心开始的转变轨迹几乎同步——已经由过去的“1.0时期占市场”、“2.0时期抢资源”,进化到如今的“3.0时期共成长”。

  找到平衡点

  从商业层面考虑,英特尔入股中国本土企业可谓攻守兼备。

  一方面,资金入股让英特尔保留了紧握知识产权的传统,而且英特尔的入股对象,正是在今年第一季度超越英特尔成为手机芯片市场第三名的展讯,这让“英特尔系”的市场份额提高至10%,进一步逼近第二名联发科,为接下来赶超联发科甚至追赶领头羊高通,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通过入股国资背景的中国IT企业,英特尔曲线实现“本土化”,借此和中国IT产业界“站在同一条战线”,享受政策红利。

  但英特尔也面临与IBM类似的风险。在中国IT产业本土化发展与自主可控的双重需求下,英特尔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即既能融入中国本土产业的发展进程,又不至于触碰到政策心理红线。

  一旦失败,等待英特尔的,将不只是移动业务继续亏损那么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形势已变,中国IT产业界却依然难以安枕。

  顾文军认为,英特尔愿意协助中国芯片产业一同崛起,不是坏事,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国核心IT产业做大做强的背景下,如果借力得当,也很有可能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自主可控发展新路径。

  但在资深IT观察人士孙永杰看来,国产化和核心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希望,依然不能寄托在英特尔这样的国际巨头身上。在利用英特尔的技术和开放架构同时,仍需要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自己的生态系统,否则只能是为英特尔在移动芯片领域的崛起做嫁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