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业界动态 > WWW三十年:蒂姆·伯纳斯-李和改变我们生活的创造

WWW三十年:蒂姆·伯纳斯-李和改变我们生活的创造

作者:时间:2019-03-13来源:腾讯新闻收藏
编者按:万维网联合会(W3C) 今天举办了几年World Wide Web (WWW,万维网)的三十周年纪念。三十年前,发明万维网的人......

  03 编织万维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03/398437.htm

  最近,恰好在反复地重读蒂姆·伯纳斯-里所写的《编织万维网:万维网之父谈万维网的原初设计与最终命运》,还特别把英文版找出来对照阅读(在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回复「WWW」,获得《编织万维网》英文版PDF)。

  这本书,即便到今天看,也不容易,我摘录这几天在反复琢磨的最后一章片段,伯纳斯-李的思考,我们现在仍需要继续:

  未来的万维网能否改变人们在一个小公司、一个大组织和一个国家中一起工作、增进知识的方式?

  如果它适用于小团体及更大规模的群体,那么它是否能被用来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知道万维网能让我们加快工作速度,但它是否能使社会发展阶段发生改变,创造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而那究竟是福还是祸?

  关于全球的创造性大脑:

  万维网在直觉和分析能力上都对人们有所帮助是很重要的……。

  扩展直觉是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同时会有数千个短暂的关联。要实现群体直觉,万维网将不得不捕捉这些线索——没有经过明显理性思考或推理的不成熟的想法,就像我们通常所做的那样。

  直觉行动出现的条件是,某人在跟踪许多彼此独立的人的链接中发现了一种相关性,并创造一种记录它的快捷链接。只有当每个人在浏览中都创造链接时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编写、创造链接和浏览必须完全结合起来。如果有人发现一种关系但没有创造链接,这对个人无所谓,对群体则是不利的。

  要实现这一点,万维网必须很好地连接到一起——“分离程度”较小。

  我们必须确保万维网能获得创造新的直觉链接的人的反馈。

  如果我们成功了,创造性就将在更大和更多样化的群体中出现。这些高级思维活动,原来只发生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而现在将出现在更大、更相互联系的人群中,似乎他们在使用同一个直觉性的大脑。

  ……这正是万维网的梦想。

  这是我们至今仍为实现的梦想。

  当然,我觉得伯纳斯-李当时提的一个疑问依然在,甚至可以扩大到所有的方面,不只是局限在工作方式:

  这究竟是福还是祸

  Will that b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我们知道的是,蒂姆·伯纳斯-李,至今仍在努力,让互联网变得更好。

  04 蒂姆·伯纳斯-李的三个阶段

  从发明万维网开始,他的人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互联的文本

  从1989年到1999年,他重点在发明和推广互联网。

  第二个阶段,互联的知识

  从1999年到2009年,他的目标是让互联网能进一步升级,让知识能够互联起来,这是所谓的语义网。

  第三个阶段,互联的社会

  从2009到现在,他的重心是推动数据的开放、安全与隐私。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公司控制了个人数据,但却建立了不能互联的数据孤岛,数据的集中导致了包括它们滥用这些数据,虚假信息泛滥、误导网民。他做了很多事来推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变革,让数据重新回到个人手中。

  蒂姆·伯纳斯-李的开端:关于一篇信息管理的论文《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

  我们普通人现在都不怎么做知道蒂姆·伯纳斯-李,这或许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特点,创造它的那些人绝大多数都在隐在幕后:

  比如1958年撰写互联网奠基石性的论文的里克雷德(J.C.R. Licklider),这篇文章带来互联网前身阿帕网;

  比如在1974年发明互联网基础协议TCP/IP的温特·瑟夫(Vint Cerf)和鲍勃·卡恩(Robert Kahn);

  比如在1991年仅仅为了好玩而开发一个玩具般的操作系统、现在是网络最重要的操作系统Linux的瑞典大学生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

  比如在2008年撰写了《比特币白皮书》和开发比特币系统,开启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的中本聪,到现在,我们连他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不知道。

  他们搭建了舞台,把舞台留给了我们所有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微软 富士康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