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从静默期到爆发 智能硬件仍是个动力强劲的风口

从静默期到爆发 智能硬件仍是个动力强劲的风口

作者:时间:2017-07-06来源:中国工商收藏
编者按:智能硬件还是风口吗?尽管质疑之声此起彼伏,但种种迹象表明它仍然是一个动力强劲的风口。当下,以VR、机器人与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智能硬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产品种类多元,分类标准也没有得到统一,但是相比可穿戴和智能家居,大部分投资者更青睐健康类的产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7/361455.htm

  投资者杨世毅表示,“团队在筛选产品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刚需和痛点。”

  健康类产品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智能化硬件在市场占领上更具优势。对比健康类产品,科技酷炫东西不是刚需,大众消费相对较少。以木木健康为例,从创立到做出成品,其CEO陈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血压计年销售数量做到10万余台。

  同时,也在重复着智能手机之前的路径。现阶段,的技术还有待提高,许多硬件产品功能不过硬,标榜具有数据处理功能,但实际上只是简单地反映数据本身。这种浅层的数据也阻碍了产品本身发展。智能硬件成为刚需还需要长时间的发展。

  供应链的完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大部分创业团队规模在十几到二十人不等,这些人要涵盖设计、工艺开发、联系制作、宣传策划等一个大公司几个部门的流程与环节,对创业团队的综合实力要求更高。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做软件开发的互联网企业所不同的是,硬件创业者还需具备供应商管理的相关经验。

  而比起转型中的传统企业,投资者更偏好本身就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更看中他们身上无畏的个性。

  智能硬件创业失败率极高,从产品角度计算失败率高达95%,从公司角度也至少有85%。

  “我个人更偏好互联网团队,互联网是一整套生态的东西。不是这个行业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传统公司比较看中毛利率,不能接受失败和亏损。但是互联网团队就不一样,他们接受亏损,甚至很多公司一开始就可能亏损,到最后才会盈利,这一套才是互联网思维。”经纬创投投资经理冯大刚表示。

  冰火两重天

  智能硬件产品涵盖领域广泛,而对于不同领域的投资热度,真可以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在健康类产品受青睐的同时,有些领域的智能硬件却并不受待见。

  近日,美国知名财经媒体CNN Money撰文称,可穿戴设备作用有限,厂商昙花一现甚至可以说黔驴技穷,穿戴式泡沫显然已经破灭。CNNMoney的判断依据是他们的股价,仅仅通过股价来断定可穿戴设备的泡沫论似乎是表面文章,但泡沫论下以Fitbit、GoPro等为代表的美国新一波科技企业创新力的不足和下滑才是真正原因。

  而智能家居领域是另外一个被资本“冷眼相看”的领域。2014年,谷歌以32亿美元重金砸向智能家居公司NEST。2015年,智能家居的概念在国内蹿红。

  2016年,“智能家居”先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进而诸多大厂商也推出自己的概念和产品,比如苹果的HomeKit、华为的Hilink协议、小米的SmartThings、海尔的U+等。房地产商和互联网公司借此势头合作共赢,推出各类以“智能”为标配的“科技样板间”,并借助地产名人效应,吸引关注度。但在初创资本市场,关注度却较低。

智能硬件仍在风口


  进军智能家居的大多互联网公司都是靠软件起家,即便是小米,也是依靠硬件工厂代工,没有硬件技术研发基础。而智能家居系统势必会在未来有众多与互联网融合的需求,如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只是推出了类似空气净化器、音箱、空气检测器、智能插座等零星产品,显然无法完成对概念中智能家居的布局。

  加上当下世界经济整体下滑趋势以及资本对于智能硬件热情减退的影响,更是让智能家居行业雪上加霜。根据因果树智能家居的融资趋势,2015年,国内智能家居行业多达161笔,2016年则削减了近一半,只有73笔。

  对于智能家居市场的遇冷,来自知名风投A16Z的ChrisDixon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可能太大了。”言下之意,一家创业公司很难驾驭。这也是为什么尽管A16Z在3D打印、虚拟现实和无人机领域都有重量级投资,却对智能家居格外谨慎。

  智能硬件产业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让投资者陷入了迷茫,可谓是业内火爆、业外冷漠。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一些投资者对于智能硬件产业选择了观望的态度。

  在智我科技董事长兼CEO邹超看来,原因在于目前智能硬件市场太过急躁,大多在空炒概念,未来经过市场洗礼,智能硬件市场一定会找到自身发展的规律。“要做出好产品,需要慢工出细活。”邹超认为,国内智能硬件圈只憧憬概念,并不务实,缺乏对于核心算法的深度学习。然而,没有技术支持的智能产品就不能算真正的智能产品,大众并不清楚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产品。

  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规划完整方案,使企业看到更多的想象空间,认为基于现有技术可以实现智能的概念。所以企业采取“弯道超车”的方式,只讲产品的概念以获得投资。但回归到现实,国内的技术积累依然薄弱,可商业化程度也极差。现在与智能相关的市场虽火热,但获得用户体验和反馈的极少。

  邹超表示,“智能”这一概念的产生,使硬件企业看到向软硬结合方向发展转型的机会,以谋求新的突破,而大互联网企业也为抢占先机而加快布局。“很多人都说今年是智能硬件的元年,其实短时间来看只能是憧憬。”他坦言,现阶段突破技术“瓶颈”的阻碍很困难。虽然看起来中美市场足够大,资本也炒得火热,但只给人带来市场繁荣的感官表现。

  “在智能硬件这样的新兴方向,市场上大多企业是急躁的,但是快不一定稳,多不一定好。”现在企业为了快速抢到投资,都在拼速度,有的生命周期不过3-5个月。但是,与互联网软件讲求快速迭代不同,硬件是不可能这么做的。连续几轮推出新品看似在摸索,但只能使用户受伤,透支了品牌。

  邹超强调,坚定又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出有足够分量的产品。如果没有了核心算法产品就等于缺少了灵魂,将智能体验做出来是要花时间去积累和琢磨的。产品做得足够好,自然不需要概念也能获得用户。

  如今,以VR、机器人与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智能硬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智能硬件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该类行业的先行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予了该类企业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硬件智能化一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但智能硬件不是冰冷的设备,一定是人性化、有趣的、有温度的产品,不是让人们去适应设备,而是让人机良性互动,为生活提供便利,使生活质量变得更高,让消费者获得更多快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智能硬件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