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汽车电子 > 业界动态 > 汽车可穿戴设备该飘向何方?走向生态是关键

汽车可穿戴设备该飘向何方?走向生态是关键

作者:时间:2016-06-27来源:新能源汽车新闻收藏
编者按:也许一款风靡于汽车市场的可穿戴设备真的会出现,但也势必引起一场基于数据安全的保卫战,可穿戴设备最终还是要与车载系统进行互联,而对于未来车联网的发展,信息安全的保障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My name is Bond! James Bond!”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3153.htm

  在每一部007系列的电影中,那些为邦德量身打造的特工装备,总会成为影片的一大看点。无所不能的手表、具有夜视功能的眼镜、超高频单音戒指……这些科技感十足的,屡次帮助邦德逢凶化吉。

  试想,把这些前沿、高科技、可穿戴的装备应用在汽车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投入火热 市场冷淡

  自2012年谷歌发布第一款智能眼镜,可谓给这一产业拉开了序幕。此后,随着iwatch、Moto 360以及不同品牌智能手环的出现,各式各样的智能化设备陆续进入人们的视线。尽管尚处于发展初期,但这一产业已然成为一片投资的蓝海,尤其是一些资本市场、创业企业,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热度持续高涨。市场研究公司IDC曾预计,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达到2.37亿个。



  与此同时,诱人的市场前景,也早已被一些汽车企业所看好。在2014年,腾讯发布了“路宝APP+路宝盒子”,其具有驾驶导航的功能,还能通过手机显示车况、油耗等信息;宝马、奥迪等车企前后推出旗下的智能手表,以车载互联的形式提供远程控制功能;近期,乐视推出轻车机套装,旨在提高驾驶的乐趣……可以说,可穿戴智能设备已经成为汽车领域的新宠儿。尤其在近两年,几乎每一家汽车企业,以及进军汽车领域的IT、互联网公司,均把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列入其企业计划之中。

  不过,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于此,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没有可观的统计数据,但至少说,目前还并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完全被消费者所追捧。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池估计,iwatch 2015年销量有望超过1000万只,但考虑到尚不成熟的市场结构,今年销量将下降25%。他认为,使用环境的限制,也是其不受消费者认可的原因之一。

  而在汽车领域,可穿戴设备的研发还要顾及使用的便捷性,以及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尽管市场中现有的可穿戴设备在品牌、外观上各不相同,但基本的功能却大同小异,且相对封闭的特性也令其在汽车领域的消费端稍显冷淡。

  尴尬点究竟在哪儿?

  大体来看,一些车企、制造商在进军汽车可穿戴设备领域时,切入点可分为三类:一、利用车载智能眼镜,以实现增强驾驶的视觉效果;二、能够与车载系统连接的智能手表、手环,令使用者可以远程控制汽车;三、推出所谓的盒子,实现手机与车载系统的连接,以掌握汽车的状态、油耗等信息。

  不可否认,使用可穿戴设备,驾驶者能够在汽车中享受到独特的体验,实时了解汽车的状态,还能够利用远程控制功能帮助驾驶员停车。不过,随着汽车发展的智能化趋势,以及车-机互联方案的成熟,这些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功能,完全可以用汽车本身的车载系统,或者智能手机所替代。以谷歌眼镜为例,这款智能眼镜的作用与抬头显示(HUD)功能类似,镜片中可以显示出导航的信息,以及仪表盘的数据等。其实,在现有的汽车中,已有许多车型配备了HUD功能,其驾驶体验也并不亚于可穿戴设备带来的效果。

  既然现有的技术已经将这些功能嵌入在汽车本身,又何必付出人力、财力去研发功能相同的设备呢?对此,英飞凌中国汽车电子业务总负责人徐辉表示,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在于让消费者更加便利地在车内使用智能化的功能,其本质属于车载系统的一部分,当汽车趋向智能化发展时,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功能也将融入汽车本身。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OBD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